小差异与大差别 杨少波 |
|
杨少波 在美国,当小孩子闯祸时,家长总是让孩子去出面处理善后问题,若是损坏别人的东西需要赔偿,家长也不出面,让孩子自己去赔,孩子没有钱则可以先向家长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工挣钱还给家长。 回想我们的情况,若孩子闯祸,家长总会进行一顿责骂,然后出面处理,需要赔偿别人损失,家长也会毫不犹豫地代替孩子提供赔偿。 在法国,当小孩子与伙伴发生争吵等纠纷,回家向父母告状时,父母总是让孩子想想自己是否有做错的地方,有,则以后要改正,反之也要原谅别人。回想我们的情况,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吵架,父母得知后,好多都是先问孩子:对方是否欺负了你?袒护自己的孩子,责怪别人。 在日本,那里的学校只准许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在上学第一个月可以由家长接送。在这一个月里,家长要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道,告诉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然后就让孩子独来独往地上学去了。 而在中国,每天上、放学时间,许多中小学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门口,总是挤满了接送孩子的家长,甚至有的孩子念到了五、六年级乃至初中也由家长接送。 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一般的交通规则,且具有坚强、独立的生活态度,而中国的孩子呢,则不但对交通规则知之甚少,而且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 在美国,老师要学生自己画最喜欢的动物,一个学生画了一只浑身上下长满了刺的马,老师问:“为什么这样画?”他回答说:“我喜欢马,马长了刺,就不怕狮子老虎了。”老师一声“O-K”,给了他一个高分。 在中国,老师要学生画一艘轮船,一个学生画完之后加上一对机翼,老师问其故,学生说这样轮船也可以飞上天,结果是“重画”。 这就是为什么两国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 而上面这些由于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态度造成的不同结果,应该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