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离开 谁谁谁 |
◆ 谁谁谁 上海广告界一位有头有脸的女精英回忆起二字头的岁月时,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那时候的自己,可以在周末抓起旅行包直奔火车站或机场。没有目的地,闭着眼睛买张票走了再说。虽然盲目、荒谬并且有点可笑,但是直到现在她回忆起来都觉得很刺激。现在的她虽然有了坐头等舱走人的经济实力,却没有了那种冲动和激情。 很多人都想拥有能够突然离开的自由。离开一座城市、一份工作或者一个人。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有的人怕花钱,不愿意为这种冲动买单,因此想了想,算了算,最后就算了;有的人怕失去原有的东西,为了一个毫无理性的念头,丢掉一份工作、一段感情,得不偿失;也有的人怕伤害别人,在强烈的责任感的督促下,只好压抑住这种渴望。 能够做到突然离开的人,通常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单身妈妈艾琳,她在一次不愉快的离职后,突然很想去印度,而且是一个人。她把三岁的女儿扔在外婆家,就决然上路了,一走就是一个月。据说她的女儿已经习惯了她的任性,对她的离去已没有了诧异和不满,而是表现出一种奇特的谄媚和包容。这个4岁的孩子早就没有了撒娇、耍赖等行为,而是积极地为自己的母亲拿包、拿鞋,静静地站在母亲身旁,做鬼脸逗母亲笑。据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诊断,她的女儿有严重的不安全感,从而呈现出早熟的症状。因为害怕母亲经常离开,4岁的她已经学会强迫自己取悦母亲。 对一个有孩子的母亲来说,大概这就是突然离开需要付出的代价。只是不知道这个代价究竟是该由谁来买单?是早熟的患有严重不安全感的女儿?是任性的自我的妈妈?还是两者都有? 还有的人在做出突然离开的决定时,是以期望另一个人永远在原地等候为前提的。比如一位室内设计师,痴恋他的女朋友已经习惯他的突然离去。春节前,他突然消失,给他的女友发了条短信,说是去云南采风去了。至于他是一个人去的还是跟别人一起去的,是为了公司去的还是为了休假去的,是去一个星期还是一个月,他的女朋友通通不知道。我问这个女孩,你为什么不尝试着突然离开一次呢,报复他一下?她摇头,说一个人走没意思。不过眼睛里的伤感和无助却是显而易见的。真不知道这样下去,她这个女朋友的职位还能做多久。 还是我的同事杰米比较坦荡。他虽然喜欢宠物,但从不豢养。他的理由是他必须保持绝对的行动自由,周末或者假期想出行就出行,想睡懒觉就睡懒觉,不想被宠物搅了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已经算是现代少见的君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