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天天搜楼
第A40版: 新民环球·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民入住墓室已数百年 如今政府要搞保护开发
埃及最后一代古墓居民“动迁”

黄敏

  ■Sid Ahmet在古尔纳村以仿制古埃及文物谋生

    埃及南部卢克索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古代法老王的千年墓室为家,吃在古墓,住在古墓。埃及政府以保护、开发考古区域为由,让村民搬离生活了数百年的古墓。这是考古业界的一个胜利还是人类生活的一出悲剧?

  祖祖辈辈古墓栖身

  古尔纳是卢克索一个小村庄,位于尼罗河西岸,离大名鼎鼎的“国王谷”很近,也就几分钟“驴程”。

  村民是贝都因游牧民族后裔。几个世纪以前,贝都因人游牧至这片沙漠地带,偶然发现了法老王的墓室,于是将其作为挡风遮阳的栖息地。随着时光流逝,这里逐渐发展成有数百户人家的村落。村民称古代法老王的墓室为“岩石房”。他们一度以贩卖“自产”的文物为生。

  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挖掘工作,埃及政府下令古尔纳村民搬迁。记者在这里看到,村民穆罕默德·伊斯梅尔的“家”成了一堆废墟。他的“家”原本有两层,地下一层是原有墓室,地上一层则是加盖的房屋,共有8间房,对全家9口人来说,宽敞而舒服。

  53岁的伊斯梅尔身穿灰色外套,头戴白色头巾,彬彬有礼。回忆起推土机推倒房子那一幕,生于斯、长于斯的他难掩伤感:“当它(房子)倒塌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倒下一般。”

  政府出资为搬迁村民建造“新古尔纳”。但在只有两间卧室的新家,伊斯梅尔总觉得很局促,于是他每天去兄弟家,看看那片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兄弟家就在伊斯梅尔老屋隔壁,尚未被推倒。

  伊斯梅尔带领记者参观他“家”的地下一层。一边走,伊斯梅尔一边介绍,这间长方形的用作厨房,那间储藏室里养了几只鸭子。然后,眼前出现了一扇木门,推开门,打开灯,另一个世界便显现出来。

  庭院、门厅、走廊、大厅、壁龛——典型的法老墓室设计,仅走廊就长10米、高3米。大厅地面上散落着塑料袋、一个茶叶滤网和一把扫帚;墙面的石灰和精美图案早被破坏殆尽,裸露出坑坑洼洼的石灰石,有的地方一片漆黑,显然是被火或油灯所熏。

  “我的祖父就住在这里,”伊斯梅尔指着筑有壁龛的墙说,“那可能是用砖砌的,后面有更多墓穴。”

  亲身经历宝藏出土

  19世纪70年代,阿卜杜·拉苏尔家族兄弟俩在古尔纳村和哈特谢普塞特女王神庙之间发现一个墓穴,里面存放着40具木乃伊,还有大量黄金饰品。兄弟俩将宝藏雪藏起来,只将少数几件卖到文物市场。数年后即1881年,宝藏的秘密大白于天下,震惊世界。那些木乃伊中包括古埃及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第19王朝(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00年)的几位统治者:拉姆西斯一世、拉姆西斯二世和塞提一世。

  古尔纳村村民马哈茂德是阿卜杜·拉苏尔家族后裔,他是当年宝藏发现者之一的曾孙。这个家族似乎与宝藏有缘。马哈茂德的父亲13岁时还曾亲历图坦卡蒙法老墓挖掘过程。

  强制搬迁反应不一

  尽管盗墓活动猖獗,但埃及文物最高委员会埃及南部地区负责人布莱克说,“国王谷”及其附近地区至少还有600座古墓尚未发掘,古尔纳村的“每栋房子底下都有墓室,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区域之一”。

  “我们需要清空这里的人,然后根据总体规划,管理这一区域,”布莱克说。他也谈到会改建和保留大约60处村民居所,“这样你们就能看到他们(古尔纳村民)如何生活,如何睡觉,如何将墓室和居所融为一体”。计划中,这一区域将建一条人行道、一个游客中心和几家咖啡馆。

  政府决定出资2000万美元,在距撒哈拉沙漠边缘4公里处建造“新古尔纳”村。一些村民对此表示欢迎,欢欢喜喜离开古墓乔迁新居。但也有人觉得新居不够大,不满意。有人觉得搬迁之后断了生计,这些人曾在古墓区开有作坊、咖啡馆和客房,搬迁后就什么都没了。

  布莱克则指责一些村民企图蒙骗政府谋取私利,比如说,有些人其实多年前就搬出古尔纳村,却假装依然生活在村子内,以此骗取好处。

  作为一个外人,来自比利时的皮埃尔·库斯门特称埃及政府的拆迁行动主要还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库斯门特是一名埃及古物学家,他已经在古尔纳村工作生活了8年。     黄敏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