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天天搜楼
  
2007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女”张含韵曾找了北京不下10家全日制中学或专业音乐院校,但校方纷纷以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或不知该如何管理明星学生等理由,拒绝接纳张含韵,对学校的拒绝,张含韵很委屈:“我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中学为何拒收超女张含韵

廖德凯


  与众多大学追星的态度截然不同,普通中学竟然让近年在娱乐界不断升温的张含韵吃了“闭门羹”,显得颇有“理性”。但是,这种“理性”让一位正应接受正常教育的十几岁的青少年失去受常规教育的权利,却又让人在这种“理性”中读出许多无奈。事实上,学校的这种“理性”,并不是教育本身所应当秉承的理性,和大学“追星”一样,也是一种对社会心态的曲意迎合。

  面对狂热追星的社会大环境,北京十多所学校对“超女”张含韵的态度,给人以一种不为“明星效应”所动、只唯教育的理性。然而,如果仔细思量,却又感觉有很大的问题,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就无法入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被许多非教育的因素所左右。

  首先,教育者缺少教育理念的独立性。毫无疑问,大学“追星”是一种积极迎合社会心态的做法,明星入校,能够引起社会对学校的更大关注,以求引起明星效应,借“星”显校;回过头来,“拒绝明星”同样是一种迎合社会心态的做法,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求的是既得利益的保持。一追一拒,其实都不是从教育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去追求一种“利益”,不管这种利益是预期的,还是已得的。

  无论是“追星”还是“拒星”,都暴露了教育者缺乏“平常心”。教育的平常心是自信之心,更是奉献之心。对于教育者来说,自己的施教对象无论是谁,无论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还是寻常百姓,只要以一颗平常心待之,以教育者的奉献精神与自信心待之,无论何种决定,都可以得到公众的认可。缺少平常心,就使得教育者在面临明星的时候,心态失衡,失去了对教育的正常的判别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或不知该如何管理明星学生等理由拒绝明星,是一种不自信,也是教育者面对明星时候的心态失衡。

  总之,作为教育者,所应考虑的不应当是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而应当从教育的角度进行思量。十几岁的孩子因为自己的身份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应当反思的,是教育者为何不能以纯粹的教育者心态来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对象。教育者所应秉承的教育理性,是一种从容、宽广、博爱的理性,如果缺少这种真正的教育理性,无论是“追星”还是“拒星”,学校都难脱“非理性”之名。

  中国青年报 (廖德凯)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