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天天搜楼
    
2007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大剧院内饰揭秘:
运用20种红色表现细节


  故宫外墙的红引领方向,明暗对比的红映衬“水晶宫”,泛出漆器光泽的红环绕大厅……来自法国的“化妆师”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为天安门旁的巨蛋形建筑绘制出了一张独特的名片——中国国家大剧院。本月25日,大剧院将迎来“处子秀”。作为一件艺术品,它等待人们的感官评价。

  入口暗红色取自故宫外墙

  剧院入口并不高,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阿兰·博尼说:“这是盛典的气质。”从入口开始,“发现”和“改变”的概念贯穿了整个内部空间设计。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天花板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同色下,亚光和亮光在对比中突出了雍容大方的气质。

  阿兰·博尼坦言,剧院入口寻求的不是一鸣惊人,而是一个自然而然却不乏热情的过渡,未来,人们将从80米透明的水下廊道“游”进大剧院,仰望上方,徐徐流动的清水将在明暗相间的色彩映衬下更加通透。

  漆器红光带环绕音乐厅

  中国传统漆器的流光溢彩作为跳动的五线谱点缀在蛋形金属壳内。穿过水下廊道,站在观众厅内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环绕音乐厅和戏剧场的红色光漆带会随着自然光的变化而变化。红色忽强忽弱,向着木制天顶相接的地方逐渐变得模糊、朦胧,直至融入和消失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尽头,这些红色的光环给空间带来了能量和视觉的跳跃。“细数起来,整个剧院中用了20多种不同的红色,仅仅是这些光环,你就能在其中发现至少5种红色的变幻。”

  “我们在这里营造了红色的环境,整个氛围就是要渲染京剧喧闹热烈、神秘而富有艺术感的气氛。这是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特别设计的。”阿兰·博尼说。

  歌剧院:金属网包出“稻草屋”

  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主角,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通过不同的主色调彼此独立。居中的歌剧院是体量最大的,当脚手架全部拆去,记者赫然发现,在大剧院现代的外衣下伫立着一座中国茅庐。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直垂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前。走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我自己倒是觉得像贵夫人的面纱,朦胧而神秘。”

  音乐厅:工人用手堆出“沙丘”

  银灰色调从音乐厅外墙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小时候玩过堆沙子吗?没错,这样的墙壁就是中国工人用双手在细沙上揣摩出来的。”提起与中国团队的合作,博尼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音乐厅内部的墙体是在细沙上做出的造型,目的就是得到沙丘一样的柔和起伏和形态,来烘托平静安详的基调。我们要教会工人用雕塑的手法,就是用手在沙上揣摩,在此过程中工人随意发挥内心的想法。”

  沿着中国工人亲手堆出的柔和线条向上,猛然几道沟壑划过天花板,冲破宁静和安详,猝不及防地冲进眼帘,音乐厅的顶棚竟是一片开垦的荒地。对于阿兰·博尼而言,这种冲击正是他想要的:“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你会感觉到宁静中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蓄势待发。”          北京晨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