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手指挥四只手开刀 ——机器人心脏手术目击记 乔天富 |
|
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高长青教授,中国运用全机器人手术系统施行心脏手术的第一人。 8月27日,高长青有一台机器人心脏手术。 上午8时10分,我如约走进了高长青的办公室。办公室墙上,挂着原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的一幅八尺宣纸题词:“军中一把刀,妙手铸辉煌”。 高长青参加完会诊,利用几分钟时间,用一心脏模型向我介绍了有关心脏手术的基本常识。 机器人手缓缓伸进胸腔 10时50分,我换上手术服,戴上消过毒的帽子和口罩,手提数码相机通过隔离区,随高长青走进了心脏外科手术室。 “达芬奇”s型机器人在手术室左侧待命,机器人操作台靠着墙在手术台一侧,视频车负责将手术的实况实时成像放大在手术室的5个29英寸液晶屏上“现场直播”,供主刀医生和各助手监控手术进程。 手术台上,全身麻醉的病人已静静睡去,无菌的白床单下只露出病人鼓着气的胸腹部。病人金某,女,57岁,先天性心脏病,将要施行的是“全机器人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1时15分,手术正式开始。高长青手执手术刀,在病人鼓起的胸腹部上的标记处分别切开了4个仅10毫米长的小孔。助手们移过机器人。机器人身上长有4只手臂,每只手臂上分别带有装着内视镜的套管。高长青把机器人手臂上的4只套管通过4个小孔缓缓放入病人胸腔,而后坐在操作台前,开始遥控操纵机器人施行手术。 11时40分,当前方带着光源和摄像头的内视镜套管进入胸腔时,胸腔里面一片通亮,屏幕上显示出胸腔里的图像:一个被放大了10倍、表面布满血管、扑通扑通跳动着的巨大肉红色物体就是心脏。这是我第一次目睹活人跳动着的心脏,难免有些激动,定了定神,调整好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和曝光量,把镜头对准屏幕摄下了这个平时难以见到的画面。 机器人手比人手还灵巧 12时,开始修补心脏房间隔缺损。高长青教授指挥助手把前端装有钛金属刀、钳、夹的机器人手分别通过机器人手臂上的套管插入胸腔。一声令下,助手们打开体外循环机代替心脏工作,维持生命正常运行。屏幕上展示出手术的画面:机器人手执钛金属钳和钛金属刀配合着切开心包,找到心房的上、下大血管。机器手用绳带分别临时扎住大静脉两端,阻断了心脏上下腔血流,此时心脏停跳。接着,高长青操纵着两只机器手夹着弯针在心脏上飞针走线,缝合这个心脏上先天形成的缺损——洞。一针、一针、穿针、引线、拉紧,左右交织,缝合完毕还打了两个结。就像我们平时补衣服一样,特别自然。机器人的手灵巧极了,简直比人的手还要灵巧。因为人只长了两只手,机器人却有4只手,人手活动起来只有5个自由度,而机器人手却有7个自由度,这就是机器人的优势所在。 机器人手补完心脏缺损 手术中,高长青一边操作机器人,一边不时询问病人的体征指标。助手们把反映人体各种功能的指标随时向他报告。 13时45分,随着结扎着的静脉血管松开,心脏恢复供血,体外循环灌注师切断血液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基本结束。 14时05分,手术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检查。仪器显示,病人各项体征指标正常;手术台上,各种器械无一缺失……“今天的手术不算太复杂,但每一例心脏手术都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高长青教授笑着对我说。 趁检查这个最后的机会,记者走近操纵台,躺在地下,镜头向上对着操纵台摄下了高长青操作“达芬奇”s型机器人的画面。这台机器人全数字化操控,操作台有点像三代坦克训练模拟器,当然,操作它比操作坦克训练模拟器复杂得多。术者埋头通过镜头观察,双手在下通过手指做动作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手臂和手指活动,在心脏血管和房间隔缺损区域进行切、割、捆、扎、穿针引线。 最后是手术收尾:机器人手臂从病人体内拔出,助手们缝合并包扎体外小伤口。 机器人心脏手术前景广阔 术后,高长青教授向记者谈起了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前景。他从2007年1月15日开始第一例机器人心脏手术,至今已进行了33例,例例成功。目前,高长青操纵机器人已能进行“不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术”、“不开胸二尖瓣修补术”、“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操作的熟练,机器人能做的心脏手术将越来越多。 机器人心脏手术和传统的心脏手术比有很大的优越性。人的心脏被周围的胸廓保护着,传统心脏手术,医生只有锯开胸骨,才能打开胸腔,剖胸的伤口达20多厘米,病人被迫承受巨大的创伤,术后恢复长达几个月时间,风险也很大。机器人心外科手术,只在体表钻几个小眼,创伤很小,病人术后几天即可出院。 高长青主导施行的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的成功,开创了我国全机器心脏手术的先河,标志着我国在微创心脏外科领域的尖端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心脏外科中心能做这种手术。据悉,中国的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质量数量上,在亚洲都位居第一。6月20日至23日,高长青作为主席团成员被邀请参加首届国际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研讨会,并作专题报告《机器人心脏手术在中国》。 乔天富 撰文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