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天马行空”不料却“野马脱缰” ——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周铭 |
| ||
|
《太阳照常升起》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声势并不亚于《色·戒》,但与《色·戒》的载誉而归相比,《太阳照常升起》的颗粒无收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同样是华人导演的精心之作,《太阳照常升起》究竟失败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得不到欧洲电影节的青睐?其实,《太阳照常升起》的野心很大,摆出的格局也不小,只是导演太想让这部作品成为经典,想把一切推到极致,但可惜的是,最后却失去了控制。 哲学命题 过于抽象 影片虽然分成四个段落,但其“灵魂”还是房祖名饰演的农村孩子,他的成长是贯穿影片的主题,影片故事就是这个孩子探寻生命的起源,提出“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哲学命题的解答过程,影片最后用躺在铁路上的婴儿来暗指“人生始自路上”。 用视觉意象来解读哲学命题无可厚非,这也是作家电影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欧洲,有太多同类题材的艺术影片,许多电影大师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对此有所阐释。《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许多段落意图,都无法超越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而《野草莓》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把思辨融化在具体的影像中,而《太阳照常升起》却以抽象阐释抽象,没有用生活和细节去包裹思辨,这样的影片只能算未成品,对于历史悠久的威尼斯电影节来说,这样的影片已见怪不怪,所以,无法打动评委当在情理之中。 风格不一 造成脱节 姜文用四个段落来讲故事,看似不同的故事用一些道具和人物来贯穿,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欧洲艺术片最爱用这种方法,而最近好莱坞更是把这种手法用滥了,《撞车》《通天塔》等片都熟练运用了这一手法。 《太阳照常升起》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洒脱不羁的浪漫气氛,借此展现青春的残酷和美丽,营造出天马行空的纵深感和大气感,只是第一、三、四段的刻意写意与第二段的写实风格出现了“排异”现象,让观众产生了欣赏困难,一而再,再而三地让观众从目前的情绪中抽离,不得不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的做法使观影变成了一种负担,不免给人拖沓和做作的感觉。 实际上,分开来看,写实的第二段是精彩而华丽的,颇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但可惜的是,导演更想站在形而上的角度来审视这个故事,所以这样的灵光只是一现,内涵丰富而味道浓郁的故事被一笔带过,令人觉得可惜。实际上,这才是观众真正想看的东西。而从技术的角度上看,四段故事风格的格格不入显然犯了低级错误,要想夺奖几乎没有可能。 本报记者 周铭 评论 07091412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