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美丽足球
 第A10版:美丽足球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4版: 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楼阅海】
郑思肖《墨兰图》

张德宁


  ◆张德宁

  梅、兰、竹、菊,在中国画中被称作“四君子”,宋代开始就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君子”是对于具才德的人的尊称,以物寓志,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物我贯通”的思维方式。而郑思肖,可以说是历史上借物抒怀,以兰言志的一个典范。

  郑思肖 (1241-1318, 一作 1239-1316) 宋末元初诗人、画家。字忆翁,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寺观和陋巷。他悲愤于南宋灭亡,改名为“思肖”,肖字暗指赵宋;改字为“所南”,坐卧必面向南;他题其书斋名“本穴世界”,将“本”字的笔画十移入“穴”字,就构成“大宋”两字。他首先是一个诗人,著有《心史》、《所南诗集》等,又好绘画,虽说不过画水墨的兰、竹,但与他的题诗相辉映,却含意深刻地抒发了他对亡宋的怀念之情。其墨竹未见传世,但从所作墨兰看,往往疏花简叶,根不着土。人奇之,问他,他说:“土为番人夺,忍着耶?”嘉定一县吏要他画兰,并以劳役相胁迫,郑思肖昂然以对:“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在他的画上,经常盖的一方白文章是:“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其风骨如此!

  《墨兰图》是其尚存的四件兰画之一,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纸本水墨。兰叶寥寥数笔,两朵花蕾,一盛开,一含苞,笔墨不多,但清气洋溢。古人云“喜气写兰,怒气写竹”。画竹用笔须刚劲爽利,而画兰用笔则须柔韧舒缓。画兰难在画叶,而兰之美也在叶。这是一条极其优美的线条,须先从根部藏锋起笔,分左右向上撇去,依叶的面与背的转折而呈粗细变化。难在须柔中有刚,而其运笔的方法,又与书法略有不同,书法大多从上向下运笔,自有一股“压”势,而画兰叶须从下向上运笔,处于“顶”势,且轨迹又长,更增添控笔难度。然而兰叶之组合则更难。画诀云:“一笔起手式,二笔交凤眼,三笔破凤眼,四笔鲫鱼头。”第一笔是定位、取势,第二笔既是顺势发挥,又破了第一笔的线。此后的数笔,就是不断地以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曲直、穿插、避让作破和立,务必求精求简。而郑思肖此图用笔刚劲挺拔,兰叶的组合极其简练,无一赘笔,气格高古,神韵清逸,千百年来被学者尊为楷模。

  图中落款:“丙午(1306)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其时南宋已亡了30年,而郑思肖也垂垂老矣。他在画上自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据说他似乎很看不起宋宗室而仕元的赵孟頫,终生痛心自责,临死还请好友唐东屿书写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令后人益发崇敬其画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