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17岁的“娃娃校长”,如今被誉为现代基础教育“活化石”,吕型伟说教育理念—— 把学生当未来领导人来培养 钱滢瓅 |
他17岁便开始当校长,和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90岁高龄的他还是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今天,中国教育学会在沪举办吕型伟教育思想研讨会,本报记者专访这位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活化石”的教育家,听他诉说一生的“教育缘”。 校长比学生还小一岁 在73年的教育生涯中,吕型伟曾担任小学教师、校长,中学教师、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还历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机构的领导职务。 这位声名显赫的教育家的从教之路,颇有戏剧色彩。17岁那年,国民党政府招募志愿者,在农村没有学校的地方办免费的短期学校。初中毕业的吕型伟前去报名并被录用。于是,他在家乡办了一所学校。“整个学校从校长、教师到打铃的都是我。”吕型伟回忆说,他教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比他这个“娃娃校长”还大一岁。 “教然后知不足”,做了一年校长,吕型伟深深感到:当老师、办学校并不简单。后来,他进入杭州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学习,毕业后才开始真正当老师。 未来领袖就在孩子里 “孔子一生只教了3000弟子,成才的不过72人,我的学生可比他多了几倍。”说起这辈子教过的学生,吕老师总带着自豪。无论是成绩好的、成绩差的,听话的、调皮的,在他眼里,都是可爱的。 他总是拿一个相同的问题“考”老师们:“你知道2050年至2060年,我们国家的主席是谁?上海市的市长又是谁?”老师答不上来。吕型伟便给出“答案”:“有几点可以肯定。他们已经出生了,现在正上小学或初中。他们可能就在你班上,可能功课好、品德好,讨你喜欢;也可能功课不好,调皮捣蛋,不讨你喜欢。现在,你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唯一的对策,就是要把所有学生都教育好,这样将来不论谁当主席,都是好样的。”(下转A3版) 本报记者 钱滢瓅 (上接第1版)吕老师当年的学生中,有的已经成为部长级干部,“这些当部长的学生,当初成绩都不出色。”吕型伟说。 一个故事让学生铭记 “教师是全世界最好的职业,他给我最大的报酬便是——桃李满天下。”说起一辈子唯一的事业,老人非常感慨。他当年教给学生的东西,许多连自己都淡忘了,但学生依然铭记在心。 最近,市东中学为了纪念老校长90华诞,专门找来校友写下纪念文章。其中,几位吕型伟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老师当年在品德教育中举的例子:操场上,有一个跳栏忘了撤走,第一个同学看见了,一跃而过;第二个同学看见了,一脚把它踢翻;第三个同学看见了,绕道而行;第四个同学看见了,却弯腰扶起跳栏并移到旁边。 许多学生都说,老师说的这个关于如何做人的故事,让他们一辈子记在心里。 和孩子“玩”永远不老 退休后的吕型伟,依然忙着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搞调研,还为两个国家级的教育课题当顾问。他戏称自己是“云游和尚”,退休后还喜欢跑学校,到孩子中间去。 “和孩子在一起永远不会老”。吕型伟说,他特别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不过,和这个慈祥的老爷爷玩,是要动脑筋的。 有一次,他和外孙在家玩。小外孙问:“妈妈呢?”他说:“大概在冰箱里。”外孙就打开冰箱,看了看说:“没有啊。”“大概被抽水马桶冲掉了。”小外孙又跑去卫生间看,傻乎乎地说:“也没有啊。”吕型伟说,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后来,小外孙慢慢知道了,对外公的提问,总要想一想再回答。后来,这个当年曾经“上当”的小外孙,15岁就考进上海交大,24岁便担任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管。 现在,孙辈都已经长大,90岁的吕型伟,却有了“返老还童”的迹象——原本掉光的头发,重又长出来了,眼睛也不老花了,连身上的老年斑也褪去了。也许,这是他“童心”未泯的缘故吧。有时候,他还想着找个幼儿园和他们商量商量,要是每天能“借”一两个孩子到家里来“玩”,那该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