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自己的张扬博客,有自己的痴迷“粉丝”,有自己的精彩语录 沪上学生热捧“个性教师” 吴洁宇 唐洁 |
| ||
| ||
|
谁都有自己的老师,谁都有自己记忆深刻甚至刻骨铭心一辈子的老师,谁都或多或少地能讲述自己老师的轶闻趣事。最近,沪上高校相继冒出了好几位深受学生们推崇的“个性教师”,他们在学识、风度、气质和语言上的别具一格,让人眼睛一亮。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些老师的课堂,探究一下他们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若山老师—— 麻辣“语录”成美谈 最近,一位被称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院一霸”的个性老师——李若山走进了公众视野。由于学生们将其审计学课上那些“令人拍手称快”的话整理为32条经典的语录晒到了网上。于是,李老师个性十足的“课堂妙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被上万网友不断点击。 面对时下同学、网友的追捧和热情,李老师仍保持一贯的低调。“我的话怎么能叫语录?一个教书匠而已。学生对那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可能因为有些例子跟生活比较贴近,我上课比较亢奋吧。”尽管李老师不敢自称“语录”,但他的一些精辟言论早已口口相传。比如“大炒伤身,小炒怡情。”“股票炒不好,就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解套之中’。”“上海家庭属于丈母娘领导下的太太负责制。”如今,这些“语录”已成为网上的流行语。 课堂上,这些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麻辣语录,使得李若山教授深受学生欢迎。把讲台当舞台来“施展才艺”的李老师坦言,早在青年时代就与舞台结缘了。上世纪70年代,他曾是县文工团一名不折不扣的演员,拉得一手好风琴。 谈及自己的“快乐课堂”,李老师的回答却让人看到了笑声中的良苦用心。“我上课时给自己下了一个蛮狠的规则:上课前5分钟如果学生没有笑三次的话,那这堂课就是非常失败的。你感觉像不像做娱乐节目?保证多少时间之内要一次掌声、笑声?不是这样,这是我摸索的教育规律。因为我上课比较早,8点钟学生从宿舍跑到教室时,不是还在做昨天晚上的梦,就是在吃今天早上的早饭,心还没来。所以我通过一次次笑,让大家思想全部集中在老师身上。”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妙语的背后原来是这位我国首批审计学博士多年来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经他首创实践的“复式综合案例教学法”,也已成为全国该学科教学领域的范例。 华东师大商学院陆建平老师—— 他的“粉丝”叫“露珠” 在某家点评老师的网站上,一位老师的风头竟盖过了红遍大江南北的于丹和易中天,其受学生的欢迎程度位居榜首,堪称名副其实的“魅力老师”。他就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的眼中“连抽烟都抽得很有情调”的陆建平。 另类的发型,自嘲 “自然界长颈鹿的脖子最长,人类中我老陆的头颈最长”。另类的装束,永远穿着肥大的衣服,脚蹬黑色布鞋,自称“随意为之”。未开口,陆建平就是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老师。但在陆老师的粉丝学生——“露珠”们眼中,他的魅力远超过外表。 “听了两遍他的同一门课,居然每一次都有不同感觉。他的思维很活跃,知识面也很广。”“陆老师把我们当真正的朋友。当初选择导师时,我选的老师没有选我,自己就很郁闷地写了一篇博客,陆老师看到了,就发E-mail给我。他说,导师的问题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在于自己喜欢什么,那就向这个方向发展。 对于学生们的高度评价,陆老师认为是自己的授课方式帮了忙。“我倾向于事先准备好材料,但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之间是以一种讨论的方式来思考的,我不下定论,而是把正面反面不同的思路、角度都介绍出来,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尝试多种不同的看法。”作为大学教师,他不愿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宁可带领学生一同找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讲坛上出现的这位见解独到的老师,以其幽默睿智折服了无数学生。甚至有女同学这样说:“能遇到陆老师,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太爱他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别人休想嫁给陆建平!”对此,陆老师笑言,这算是一种形容手法。“我想在网络上泡久的人,应该都不会觉得太奇怪。网上的用词通常都夸张一点。”无论如何,有一点确凿无疑,陆建平在学生们中已经称得上是一位很有分量的“偶像”。他的尽心尽力正如他每回都在最后一课上讲的“番茄炒蛋”:美食家把番茄上面切掉一块,把瓤挖出来和鸡蛋一起炒熟后再装进去,最普通的番茄炒蛋就化身为精致的番茄盅。“番茄炒蛋人人都会做,但能做到这样程度的屈指可数。我们就要培养自己一种能力,把事情不断做得更好、不断地推向极致,这样就能提高自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老师—— 开博客与学生辩曲直 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讲师。今年1月17日在他的博客日志上的《今天拿什么来爱学生》文章,在学生中激起了一阵波澜。 当时,张志安作为一个刚刚成为老师不久的新闻学博士,他陷入了许多疑惑之中:“拿好看的成绩,还是拿严格的要求?拿更多的A或B,还是拿真知、真理?拿无原则的同情,还是拿有原则的公正?拿讨好式的心态,还是拿有尊严的关系?拿理想主义、公共精神的价值追求,还是拿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略带理想化色彩的思辨,充斥在张老师的字里行间。 发生在一次期终考试后的一件事,引发了张志安在博客中的尽情宣泄。许多学生不满他所给的分数,纷纷在网上声讨他,说他“口蜜腹剑”、“虚伪”,指责他上课时说考试容易,先“麻痹大家”,但评分却“毫不留情”,更有人质疑他的人格。有一个同学发给他的邮件中,连“老师”的称呼都不写,自己的署名也没有,径直要求“给我一个说法”。面对这些,张志安感到了一阵阵的心寒。 在博客的很大篇幅上,张志安对自己的评分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还拿一个学生试卷的每道题目为例写出了评分依据:“名词解释得20分,因个别概念解释不准确,扣了3分,得17分”、“新闻价值的要素没有根据题目要求简述,给9分”……这一切,都显得他好像在为自己“举证”。 为人师表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在博客的最后一段,张志安留下的话发人深省:“如果我的教学有何问题,如果我的给分有失公允,都欢迎同学提出或与我沟通。之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我感到不满、失望、心寒与难受,并要写此文,做出回应,是因为我不想放弃自己初为人师的职业激情与理想主义,不想伤害自己内心深处对教育精神的敬畏、对教师尊严的捍卫、对教育公平的坚守!” 张老师的博客,就是这么直面,这么张扬,这么坦诚。 本文素材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学子》栏目提供 文字整理 吴洁宇 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