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尖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上海地产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育成世界首例节水抗旱杂交稻,本月底新米上市
“旱优3号”高产又好种

马亚宁


  本报讯 (记者 马亚宁)水稻高产,却怕渴;旱稻耐旱,但产量稍逊。上海水稻专家将水稻高产和旱稻耐旱的优点巧妙融于一粒稻种,育成世界首例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记者昨天在奉贤庄行看到,成熟的“旱优3号”“累”弯了腰:每穗结粒110颗,亩产量优于常规水稻,而稻田节水50%以上。新米月底可在上海上市,经专业部门检测,“旱优3号”米质达到农业部二级优质米标准,与上海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杂交水稻“寒优湘晴”的米质相当。

  首次收获表现出众

  我国4.3亿亩稻田,仅有30%高产田。一直以来,上海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节水抗旱的高产稻种。

  旱稻和水稻是“亲兄弟”,它们共同的祖先是生长在沼泽水塘边的野生稻,以后“下水”的长成水稻,“上山”的长成旱稻。我国旱稻育种水平相对落后,上海先后育成“中旱3号”“沪旱3号”“沪旱15号”等旱稻新品种,亩产量提高至350公斤。不过,较平均亩产500公斤的水稻兄弟,这些改良型旱稻仍“稍逊一筹”。

  2003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让旱稻杂交稻成为可能。去年,该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领课题组,完成三系配套,第一次成功实现旱稻水稻杂交,育成节水抗旱杂交稻。

  今年,沪郊50亩“旱优3号”首次收获,表现出众。它既有水稻的高产优势,亩产超过550公斤,米质、产量与水稻不相上下,又有旱稻的“节俭美德”,每亩节水超过400吨。

  增产不忘节能减排

  我国淡水资源有限,每年水稻田喝掉全国总用水量的56%。随着“超级稻”产量屡创新高,稻田的农药化肥、耗水量也成倍增长。

  相比之下,“旱优3号”节能减排的环保优势突出:它抗病性强,成长快,全生育期仅106天,比普通水稻早收40余天,躲开了稻田病虫害高发期,施肥用药次数仅为水稻田的三分之一,每亩可节约近160元。

  “懒汉”种稻也丰收

  “节水抗旱杂交稻诞生在上海,却立志服务中西部地区。”罗利军介绍,“旱优3号”已在广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重庆、新疆等地引种试种,当地农民夸它:直播撒种,种植简单;少浇水,“懒汉”种稻也能获得好收成。去年和今年,“旱优3号”分别在上海和广西获得新品种审定,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