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居委干部一起努力,把一个脏乱的小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朱国萍,小区居民刻石感谢 潘高峰 |
|
走进长宁区虹桥街道虹储小区,像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花园:道路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静惬意。满眼绿色中,一块竖立于路边花坛中的假山石引人注目,上面刻着3个鲜红的大字:“感恩石”,下面有一行小字:“感谢小区党组织和居委干部为民办实事。” 虹储小区的居民感的究竟是什么恩?让他们刻石铭记的又是什么人呢? 捡垃圾的居委主任 1990年之前,虹储小区与现在可说有天壤之别。环境脏乱差、车辆乱停放、路面坑坑洼洼。 那一年,在农场当过许多年赤脚医生的朱国萍成了虹储小区的居委主任。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她也十分困惑:小区就是居民的家,连自己的家都不爱护,还有什么办法? 经过一番思索,朱国萍决定迎难而上,就从居民们表面上无视、实际上却最关心的小区环境入手,改造“旧家”,重建“新家”。 这个过程是如此艰难。大家对于脏乱差已经习惯了,乱丢垃圾就像家常便饭。“上班第一天,我坐在办公室,耳朵里不断听到‘啪啦啪啦’声。我知道,那是住在楼上的居民在‘掼炸弹’,丢垃圾。我想,就从改变这个坏习惯开始吧……” 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刻,朱国萍不禁苦笑。从那天起,小区居民每天一大早就看到一幕奇特的场景:朱国萍带着几个居委干部,拎着铅桶,低着头、弯着腰在居民楼下、绿化带中、楼道里,把一袋袋、一摊摊乱丢的垃圾捡到桶里,把脏东西打扫干净…… 居民们都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每天早上出门看到这一幕,晚上回家又看到这一幕,被打动了。他们奇怪:“居委会的新主任怎么像个环卫工人?”他们感慨:“这个主任的确不一样!”渐渐地,乱丢垃圾的人少了,“掼炸弹”的人少了。 修路、亮灯、补绿,一步一个脚印,朱国萍在居民们的支持下,逐步改变着小区的面貌,每一步都那么艰辛,每一步却都赢得民心。小区漂亮了,居民们建设家园的热情也高了,从以前的居委倡导,到后来的自觉种绿护绿,认养树木、草坪,打扫卫生……一切奇迹般地变了个样。 “三五”牌居委干部 虹储小区的居委干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三五”牌。因为朱国萍一直要求大家对居民坚持五必访、五必问、五必记。这“三五”,令朱国萍和居委干部们对小区居民的情况了如指掌,管理、服务都格外有针对性。 比如,针对不同的家庭层次,不同的服务对象,朱国萍创造了分类解难的工作法:她了解到居民中知识分子家庭迫切需求家政服务,而文化较低的家庭的主要需求是子女教育,立即着手办起了“家庭服务员之家”,用一批主要由小区下岗女工组成的服务人员,解决了一些居民既想摆脱家务烦恼,又不放心聘用外人的两难境地,同时增加了下岗职工的经济收入。一些居民知识分子也发挥专长,当教师的为其他家庭子女补习功课,当医生的为小区居民开展保健服务,一举多得,形成了良性的居民自我服务链。 困难群众的生活是“三五”干部们最揪心的事。居民纳霞和丈夫离婚后,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可屋漏偏逢连夜雨,30多岁的她竟然得了癌症。朱国萍和居委干部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消息,不但管起了纳霞的看病、治疗和生活起居,还主动为她年幼孩子当起了义务妈妈和义务奶奶。 没多久,纳霞的病情恶化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拿出一双在住院期间一针一线织成的绒线鞋,递给朱国萍。她说:“大姐,我一直想送样东西给你,留个纪念,可又一直想不出送什么,后来我想到了你的脚步声,每次听到,我都开心得不得了,我知道,是大姐来了。所以,我织了这双鞋……” 感恩石上铭刻民心 2005年,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候,朱国萍想到“党员受教育,老百姓得实惠”的口号。群众们有什么需求是特别紧迫的?经过一番调查,她心里有了底。因为小区建造近30年了,自来水管、下水管道都已经锈蚀得一塌糊涂,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常常是黄色带锈的,一到下雨天,下水管道不但污水排不出去,反而会常常倒灌。 就把这件事情办好!朱国萍和居委干部们一商议,决定改造自来水管、下水管和煤气管道“三管齐下”,解决居民们多年的后顾之忧。这种改造原本是物业的事,居委会主动揽上身,资金哪里来?朱国萍和居委干部们费尽心思跑断了腿,最终争取到街道的帮助、共建单位的理解和小区居民的支持,凑足了维修资金。 居民们终于用上了清澈的自来水,下雨天也不再担心“水漫金山”,他们知道,这一切是因为有一位好居委主任和一群好居委干部。2006年7月1日,党的生日那一天,虹储小区居民们自发买了一块假山石,刻上“感恩石”三个大字,竖立在小区最显眼的道路边上。那上面,跳动着一颗颗滚烫的感恩之心。 本报记者 潘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