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无车日对我们的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理上说,只有公共交通能承载市民的出行需求,无车日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 寻常百姓天天都是无车日 李龙 |
从昨天起至9月22日,首届中国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将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举行。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均宣告加入这一活动,并将正式签署“无车日”承诺书。作为承诺的一部分,活动期间,城市政府领导必须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 从曾经的个别城市小规模的无车日,到第一次迎来全国性的无车日,在洋节日大举“入侵”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世界无车日”终于姗姗来迟。虽然这一次我们在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上显得落后了许多,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而且自去年11月建设部向全国提出倡议,到此次108个城市的积极响应,再到今后每年这个时期都将举办,“无车日”似乎有望承继“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的威力,迅速中国化为我们自己的节日。 对于我们来说,尽快以“无车日”来推动社会对汽车文明的整体认知,未雨绸缪地作出应对,当是“无车日”的目的所在。有专家已经测算出,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即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仅仅一天“无车”,就有如此多的好处,对一个没有车的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没有想到。而对于一个坐惯了公车上下班的官员来说,这笔账也应做到心里有数。 当然,无车日并不是说大街上都没有车,而是说出行的人尽量选择公交车或者自行车。普通老百姓自然没得说,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每天挤乘公交车,在方便骑自行车的城市里也会乐意骑车,既省车费又免堵车之烦。至于私家车主,可以通过提高出行成本来降低其开私车上下班的冲动。但毫无疑问,无车日最关键的还是要减少公务用车,一方面,只有公车率先做出示范,私车方能仿效;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公车不加入到无车日中,所谓的无车日势必形同作秀。 很显然,无车日对我们的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理上说,只有公共交通能承载市民的出行需求,无车日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然而我们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这决定了那些在无车日坐公交车的人,过了无车日后,又会回归到以前的出行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车日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只要政府不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无车日即便到了中国也难免有被异化的危险。 广州日报 (李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