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档案馆清代档案揭秘 买官买文凭可开“收据”可打折 新华社 |
本报讯 新华社消息:记者日前从辽宁省档案馆了解到,该馆两件珍贵档案证明了清代买官、买文凭者不但可以拿到盖有官府大印的“正实收”(即“收据”),而且还能享受打折优惠。 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两件“正实收”原件,记载着一个名叫萧策璠的富家子弟两次买文凭买官的经历。第一次是清光绪二十四年,因安徽遭遇水灾,朝廷允许开办“捐纳”,也就是只要交纳一定银两或粮食,即可买到相应的文凭或官衔。当时,31岁的萧策璠仅花费现银32两4钱,便“捐纳”到一个监生。安徽巡抚为他开出了安字捐监第肆九零肆九号“正实收”。第二次是在两年后,萧策璠又花白银37两8钱,买了一个候补巡检的九品小官。安徽巡抚又给他开具了一安字捐监第捌拾壹号“正实收”。有趣的是,这纸长61厘米、宽32.5厘米的“正实收”,不但写明了“捐纳”的钱数,注明了买官者籍贯及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的姓名,而且还记载着买官人“身中(等)面白无须”等相貌特征。 辽宁省档案馆历史档案一部副主任程大鲲介绍说,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的政策允许“捐纳”文凭和官职,并在户部设立了常设机构――捐纳房。顺治、康熙等各朝代都规定了详细的卖文凭、卖官职的钱粮标准,以卖官鬻爵来补充财政收入。这充分显示出封建王朝的腐败。由于“捐纳”得来的多是虚职空衔,不但造成官吏队伍急剧膨胀,而且买官者自己也感到实惠无多。到了清末,“捐纳”市场更是步入“熊市”。道光年间捐一监生需白银100两,而20年后的咸丰年间,捐一监生则只需白银17两。买官者甚至可以享受到打折优惠,像萧策璠的“监生”文凭,就是只花了3折价格就买到了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