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19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20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综合
 第B03版:长三角·专版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游走都会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广告
    
2007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堰桥印象

张志新


  初到堰桥,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听说堰桥乡办了一个“吴文化公园”,很想到那里去看个究竟,便来到了堰桥。

  那次到堰桥,还是“吴文化公园”的初创阶段:“吴文化公园”所在的西高山,海拔只有37.6米,既无伟岸高耸之貌,又无广阔浩渺之容。开山采石刚刚停下来,留下的西高山,呈现着一片破败的景象,杂草丛生,树木少有,碎石零乱,道路简陋。保存下来的古迹“诵经堂”刚刚修复,“降福泉”刚经疏浚,山边的几间平房内,陈列着在堰桥征集到的数十件文物和一批新塑的彩色泥像……这就是在堰桥能参观到的全部内容。

  我当时对“吴文化公园”未来的前景没有十分把握,但主持吴文化公园的高燮初先生非常健谈,他说,他们正组织着“泰伯寻根”的活动。那次参观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堰桥人的胆识和“异想天开”。

  离开堰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去年初,听说他们主持编写的《吴地文化通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洋洋百余万字的《通史》编写、出版谈何容易?!为此,我感动了。前些天,为此,我来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堰桥。

  车出沪宁高速无锡北出口,北行不远。路东边矗立着高大醒目的“孕吴门”石坊,这就是吴文化公园的显著标志。入门,吴文化公园便在眼前。

  高老先生精神不减当年,依旧那么健谈。讲起吴文化公园,他如数家珍。

  我漫步今天的吴文化公园,已完全不同于往日:荒芜的西高山,今天已规划建设成拥有九大景区、三十五个景点的大型文化公园。园内绿树成荫、花木葱茏;散落在山间的馆舍中,陈列着堰桥乡土历史、吴地人文历史、吴地民间信仰习俗等各种展览,充溢着文化气息。

  高老常常戏称“吴文化公园”属“草根文化”,但正是由于草扎根于民间,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有充足的雨露和养分,足使它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搞企业如此,搞文化产业更是如此。在堰桥这个平台上,高老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靠着这百折不回的精神,获得了成功。这在高老笑吟吟的谈吐中,在他满含笑容,又布满皱纹的脸上,完全看得出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