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螯将军”也有余热供发挥 蟹壳可以加工成手术缝合线 钱滢瓅 |
本报讯 (记者 钱滢瓅)秋风起,“绒螯将军”又开始“爬”上餐桌。当你津津有味地啃完螃蟹时,可曾想过,吃剩下的一堆蟹壳还能派什么用场?记者昨天从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获悉,蟹的废弃物同样也有“余热”可以发挥,蟹壳能进一步加工成手术用纱布及手术缝合线等医用纺织品。 优异性能渐被发现 我国医学上早就把螃蟹视为良药。据记载,蟹壳有“攻毒、散风、消积、行瘀”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虾、蟹、昆虫等的壳内存在着一种叫做甲壳素的东西。过去,人们一直把它当废物,因为它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和其他有机溶剂。直到十多年前,它的抗菌抗感染、吸附重金属等优异功能才被人们逐步认识。 上海水产大学陈舜胜教授等人研究发现,从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做成纤维状态后,有很强的柔韧性,可以制成手术用纱布及手术缝合线,更妙的是,因为蟹壳中含有氨基葡萄糖,很容易便能被人体内的酶所分解,所以,用甲壳素加工成的手术线,能被人体组织直接吸收,省去了手术拆线的麻烦,其性能在许多方面还优于肠衣线。 加工能力尚有不足 中国是个螃蟹消费大国,每年餐桌上留下的蟹壳废弃物是个巨大的数字。不过,令陈教授感到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对螃蟹废弃物的利用远远不及消费的热情那么高。 “我国的螃蟹消费以家庭消费为主,蟹壳收集是一个难题。此外,我国对甲壳素应用受制于国内深加工能力不足,比如,在医用纺织品的强度控制、卫生要求上,尚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应用不是很广泛,主要提供出口。”陈舜胜介绍,甲壳素在国外已经有比较好的应用,可以用来制作人造血管、人工皮肤、止血剂等,还衍生出水处理产品、保健食品、农作物生长促进剂等一系列产品。科研人员期盼着更多的中国蟹壳可以在“自家”变废为宝。 评论 0709181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