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19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20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综合
 第B03版:长三角·专版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游走都会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广告
  
2007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阳照样升起》 溢美之辞四起
神化姜文 害了姜文

韩浩月

  ■ 姜文在《太阳照样升起》中
  ■ 《太阳照样升起》剧照

  姜文新作《太阳照样升起》在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时,张艺谋鼓掌五分钟,证实了姜文“张艺谋一定会喜欢的”说法,由此,对于姜文的神化也达到了沸腾点。

  神化之说 铺天盖地

  首先神化自己的是姜文本人,他形容这部电影“带劲儿”、“过瘾”、“不光有好色彩,还有来劲的故事”,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创作的电影配乐也让他觉得“真是比莫扎特好一点。” 对于一部四年磨一剑的作品,姜文有理由为之骄傲、自豪,但这腔调我们并不陌生,之前不止一位导演这么自夸过自己的作品,结果却被事实浇了一瓢冷水。

  神化姜文的还有一批影迷中姜文的拥趸。对张艺谋挑剔,对陈凯歌严厉,对贾樟柯苛刻,唯有对姜文,影迷是以娇宠的态度对待的。只因为他拍摄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样的电影,只因为他的电影里有其他国产电影没有的真诚、激情和宽阔感。对于这么一位中国电影的“宝贝”,影迷能容忍他的傲慢,不是出于对他个性的尊重,更多的是出于对优秀电影的期待。

  专业和精英媒体对于姜文的神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某电影专业杂志曾长期以姜文作为头条和封面推介,在《太阳》成品前后,更是不遗余力予以追捧。在报道《太阳》参加威尼斯电影节的新闻时,媒体要么追溯姜文的辉煌,要么对《阳光》寄予厚望,口径一致地认为,姜文毫无疑问仍然值得期待。没有人问过,从1994年开始,姜文当导演的这13年来,他究竟变了没有?

  盲目吹捧 有害无益

  我们神化过陈凯歌,因为他奉献了《霸王别姬》,也神化过张艺谋,那还是在他的《红高粱》时代,而结果呢?陈凯歌因一部莫名其妙的《无极》声名扫地,张艺谋则成了“印象”专业户。在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对内撑得起来、对外拿得出去时,姜文难道成了最佳人选?这对他而言可能是一个机会,但对中国电影来说却未必是。

  中国电影目前最需要的,是寻找到一条艺术和商业相结合的道路,《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经灵光一现,让人看到了希望,但现在看来那只不过是一种巧合而已。电影《孔雀》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片导演所作的努力和市场的潜力,但要让艺术电影的商业性更趋明朗化,还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导演在背后推动。

  拔苗助长 缺乏理智

  艺术片在成就了导演名声之后却成了他们的市场“滑铁卢”,这一切都在遭遇商业片之后。票房至上成了著名导演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对于艺术片的尝试于是变得畏首畏尾。很难说大片的出现是推动了国产电影的进步还是拖了国产电影的后腿,总之,让我们感动的、念念不忘的电影少了,多数投资奔着少数影片而去。大片提升了影片生产制作的技术手段,却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对生命深层次的探讨。

  有评论认为,用“商业”或“艺术”来给《太阳》分类是幼稚的,但笔者还是宁愿把姜文的新片当作艺术片来看,尽管它可能有美妙无比的画面和值得称道的音乐等中国式大片的元素,但它的灵感来源、故事情节以及导演试图融入影片的大师手法,都使它呈现出文艺片的气质。既然它离“叫好又叫座”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那对姜文的神化也就显得没什么必要了。

  在对中国大片神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畸形的赞扬用语,“史诗”“巨作”“名垂影史”等赞誉不吝而来,对此,观众尚且抱有好奇心,而导演却率先招架不住,纷纷在大帽子的重压下趴下了。《阳光》似乎也沾染了这样的习气,除了姜文比较口语化的自夸外,“炫目”“耀眼”“激情四射”等词汇也纷至沓来,《阳光》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能得到观众的认同已足够了,拔苗助长式地神化姜文,对他本人和中国电影都没什么好处。   韩浩月

  评论 070918124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