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迎战“韦帕”·综合
 第A03版:迎战“韦帕”·现场
 第A04版:迎战“韦帕”·突发
 第A05版:迎战“韦帕”·追风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 广 告
 第A27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天天搜楼
 第B30版:广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天天搜楼
 第B36版:天天搜楼
 第B37版:求职
 第B38版:求职·职场动态
 第B39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40版:求职·培训动态
  
2007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忘不了张小玲

盛汉清


  我爱读《新民晚报》,偏爱“夜光杯”中的妙文,尤其几年前爱看出自张小玲之手的短章浅吟。一则我们是同一电影系统的同龄人,有数面之交;为她能在上海家喻户晓的晚报上连连发表大作而自豪,就像自己登报那样高兴;二来佩服她的毅力和才气,要知道她是半路出家,从演员生涯突然改为文学工作的。

  张小玲青年时代在上海戏剧学院附中就读,经电影皇帝金焰推荐,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深造,中途因病辍学,后进上影演员剧团。早先在《大李、小李和老李》《家庭问题》《柜台》《火红的年代》《失去记忆的人》等影片中担任演员,但大都是配角,只有几句台词,有的甚至没有对话,只是露一露脸罢了,纯粹是跑龙套而已。当今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资格的老影迷,才能依稀记得张小玲当初那个矮小活泼的丫头儿模样。正是这样的身材和相貌,受制于当年扮演“高大全”的主要角色。

  生活的另一面也迫使她改弦更张,重新抉择。她出身于一个工程师家庭,从小受欧美小说的影响太深,天性活泼浪漫的张小玲错把艺术当生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玩起了一场爱恨交加、始乱终弃的“姐弟恋”,结果被伤害得体无完肤,以致改变了自己后半生的轨迹,从上影演员剧团转到文学部谋职,从头学起……

  张小玲以笨鸟先飞的钻劲,与文学这个“魔鬼”开始打交道,厚厚叠叠的群众写来的剧本,她一一细读。后来她自己也斗胆动笔写起了剧本。起初,她埋头耕耘,不问收获。有的剧本,她一连写了十二稿,稿子堆积如山,压得她气都透不过来;有的剧本,刚刚出世就被枪毙了;有的剧本,被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小玲为写剧本曾经烦恼哭过,掰断过笔,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了。然而,她终于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写作,《寸草心》《梦想家》《回来吧!微笑》《十八岁男子汉》《我想有个家》等影视剧相继在银幕和荧屏上出现了“编剧:张小玲”的字样。

  她编写剧本之余,仍然笔耕不止,经常在晚报上发表轻灵别致、有情有感的美文。记得几年前,还发了一组“相逢在美国”的“十日谈”,当时她已远渡重洋,与留美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只是近年来,在“夜光杯”中却看不到她的名字了。在一次校友会上,我终于听到了一个不愿听到的噩耗,张小玲在两年前因多病并发,客死美国……可是,大家都忘不了小玲啊!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