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吟月 赵丽宏 |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横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海峡,在中秋的月光中似乎已悄然消失。那天晚上,我很自然地想起白居易的七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我不知白居易诗中的“湓浦沙头”地处何方,但是诗中的“西北望乡”,恰是我在台北望上海的方向。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 中秋之夜的月光,亘古如一,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且看他如何吟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望明月,思故乡,这是人之常情,而诗人却在描绘月色时,驰骋幻想,情不自禁地抒发浪漫情怀,月光如雪如霜,如飘飞的白羽,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中秋月色,常人所见相似,但在古人诗中,却形形色色,因处境和心情的不同,月色也变幻无穷。孟浩然五绝《秋宵月下有怀》,写得清雅闲淡,却灵动有声:“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诗人的好心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在月色中沉迷于缥缈的传说,传达的也是佳节赏桂玩月的雅兴:“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月下飘落的桂花,晶莹如玉,如月光的碎屑,想来该是月中嫦娥撒向人间的珍宝。宋人米芾的《中秋登楼望月》,类似此诗的境界:“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的诗,以民间传说咏月,别出心裁。王建的七绝《十五夜望月》,在月色中更多地品味出惆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晏殊的《中秋月》,写的也是凄怆的游子心情:“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还想再说几句苏东坡。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的诗篇。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写中秋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中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光中的影子,一个沉浸于月色,既浪漫又忧伤的思想者和梦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