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怀古 雍 昕 |
山西多山,群峰挺拔,而最能体现男儿本色的,非雁门关莫属。 “三边要冲无对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就有140余起。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雁门关看作战略要地。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于雁门关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故有此称。 现今的雁门关已是一片苍凉,厚重的关门早已不知去向,城楼的两旁是片片废墟,堆堆瓦砾;连绵不绝的长城遭风摧雨蚀加之人为破坏,只剩下隐约可见的夯土轮廓;当年杨六郎的威武辕门,也仅残存两只石狮和一对石制五斗旗杆可供人凭吊。只有雄踞山崖的关口还能昭示它历史的威严和不可侵犯,还有侥幸存活下来的数株青松,也可向人们诉说两千余年的烽火硝烟。 昔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代的雁门关可谓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有了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且具备了相当的实力,足以与匈奴抗衡,换来一度的相安。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雁门一带经常是群雄逐鹿,战事连绵。雁门关也是几经战火的毁坏。 在雁门关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还发生过许多可悲可泣的故事。汉代风华绝代的美女王昭君就是由此出塞北上和亲,背井离乡的王昭君并没忘记自己的使命,她一生中侍奉过两位单于,在其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地促成汉匈的友好关系,使边疆数十年未起烽烟。 北宋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并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后因为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自己也身负重伤为辽兵所俘,但其宁死不降,终绝食而死。如今在雁门关北口的“杨将军祠”,是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而为其修建的。 据说千百年来,出入过雁门关的帝王竟不下二十位,其中,当然有征战凯旋经过此关的,也有战败逃亡途经此关的,更有像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辱国求存,狼狈出走,在雁门留下了逃跑足迹。雁门关,历经了多少的历史沧桑,留下了无数历史故事,让人们去评说,去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