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吃好·当令时鲜
 第B13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昆山专版
 第B19版:太仓专版
 第B20版:上海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专题
 第B26版:专题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专题
 第B32版:专题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楼市
第A03版: 焦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年痴呆患者面临3个困境
——卫生部已将老年痴呆列为重点防治疾病
王瑜明 陈浩

  ■ 老年痴呆患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把不同种类的豆子分开,这能帮他们找回自信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华山医院一项调查显示,本市65岁以上人群的老年痴呆发病率达4.6%,但实际就诊率不到20%。而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会成倍递增。

  卫生部已将老年痴呆列为重点防治疾病。

  这两天,记者走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听医生讲述“老糊涂”们面临的3个困境。

  见习记者 王瑜明 本报记者 陈浩

  困境 1 很多人以为:年纪大了总会“糊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痴呆诊疗中心病房的主任医师肖世富和主治医师李霞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测试:画一个圆,从1到12标上时刻,再将两根指针画成10时10分。有的人会将指针不自觉地标到圆的外面,或是两根指针无法错开,如果这样,就要警惕了。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痴呆诊疗中心病房就诊的,大多是老年痴呆中期和后期患者。

  “到了晚期,语言功能都会丧失。”肖世富叫住一位60多岁的女患者,“女儿来过了吗?”

  “过一会就来。”

  “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吗?”

  病人向病房努了努嘴,嗫嚅了半天,挤出的两个字却是:“宾馆。”

  肖世富说,这位病人还不算是最严重的。还有不少常年卧床不起、意识模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度痴呆患者。

  老人们看似无关紧要的变化,曾经掌握的技能突然丧失和变形,都很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先兆。“很多人以为,人老了,记忆力就应该衰退。”事实上,老年痴呆引起的记忆力衰退和记忆力正常衰退有本质区别。

  有人觉得,老人年纪大了,丢三落四,手脚不灵,就让他们少做家务;账算不清,就不让他们出门买东西;见到很少来家的孙儿叫不出名字,是健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是变笨了。家人往往想到的是“老了,变得糊涂也正常”。等到老人出现言语或行为异常,比如难以相处、猜疑或连冲厕所都不会的时候,才惊呼“怎么变了个人”。

  老年痴呆引起的某些怪癖往往也被人误解。比如,有的人收藏垃圾,或把很多没用的东西搬回家,堆得到处都是,弄得臭气熏天。家人和邻居头疼不已,总以为对方是怪癖,很少想到,他可能已经到了老年痴呆的中期。

  困境 2 专业护理人员少:压力大,受委屈

  盛阿姨是痴呆诊疗中心病房外聘的护工,12年来,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个活。“护理这些患者需要一些准专业知识,要学会观察他们细微的情绪变化。”盛阿姨说,有时给病人擦身洗脚,开始他很平静,但一转身,毫无征兆就会给你一个巴掌,动作还特别快。有时候要哄他们吃药。好在她已经习惯照顾这些病人,受委屈了,想想他们是病人,也就没什么了。

  每个病房约有60张床位,除了2个主任、2个主治医生、3个住院医生、17个护士、8个护工,像盛阿姨这样的外聘护工还有8个。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本部和分部共有6个病房。

  “有时痴呆患者会有很重的猜忌心,猜疑护理人员偷东西,或对他不好。有时会无故发怒骂人,但全天又离不开别人的看护。因此,家属请保姆或护理人员往往很困难,很多保姆或护理人员不愿意照顾这类老人,或者做很短的时间,就感到压力太大,做不下去。” 主治医师李霞说。

  不仅护理人员少,治疗老年痴呆的医生也不多。现在,上海除了三级医院基本都有痴呆门诊或者记忆力障碍门诊外,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痴呆门诊的比较少,许多全科医师对早期老年痴呆的诊断能力相对较低。

  困境 3 护理机构缺:病人“赖”在医院不肯走

  1年前,苏阿姨无法照顾患上老年痴呆的丈夫倪老伯,把他送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他在家成天大吵大闹,还要打人,我身上被打出了好几块淤青。”现在丈夫的病情有所稳定,但苏阿姨还是宁愿每次单程花1个多小时,三天两头从浦东赶到医院照顾老伴。“接回家,他又大吵大闹怎么办?邻居也要有意见的。”苏阿姨无奈地说,她一个人根本没办法照顾丈夫,又没有其他社会医疗机构能够代劳,只好把他留在医院里。

  她也试图联系其他社区医疗中心和敬老院,但别人一听倪老伯的症状,都婉言拒绝。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有老年床位360多张,已经不算少了,却还是“病床有限”。李霞说:“每天门诊,几乎都有病人要求住院,可床位满了,怎么办?”

  处于老年痴呆后期的病人生活无法自理,遗憾的是,这种护理机构供不应求,因此病人住进医院后,就“赖”着不肯走了,有的病人一住就是10年。

  李霞和同事们也理解,患者出院后没有地方能照顾,保姆又难请,全家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就算家人愿意搭上时间精力,但患者的护理任务十分繁重,个人很难负荷。

  李霞曾去澳大利亚考察,她说,那里有许多老年护理院专门收治老年痴呆患者。我们国家目前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着手建立类似护理院的机构,但涉及医疗保险、场所、专业人员配置等多种问题,要走的路还很长。

  【焦点关注】

  与社区联手,防治老年痴呆

  9月15日上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医院本部为老年人义诊,讲解老年痴呆护理需注意的内容。

  义诊时,一些记忆减退、被怀疑患上老年痴呆的老人建立了自己的“记忆档案”,60多名老人接受了仔细的认知功能检查,初步筛查出了十几名老年痴呆患者。

  记者发现,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属问得最多的是如何进行药物治疗和家庭护理。

  痴呆诊疗中心的医生们希望老年痴呆的防治进入社区,社会与家庭共同关注老年人记忆障碍。

  借鉴各国经验,李霞觉得除了对社区全科医师增加知识培训、让他们具备痴呆基本诊治能力外,社区与专科机构紧密联系也是极重要的环节。因此,他们经常和街道的人联系、宣传老年痴呆的各种知识。

  “在一些发达国家,居住在社区的老人大多能得到老年精神专科卫生服务。”李霞说,2005年起,他们已经与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系,相互转诊,如果社区里发现痴呆可疑病人,可由街道医院初步诊断,再到痴呆诊疗中心确定诊断,指导治疗。

  “社区能把牢第一道关,就可以在早期发现老年痴呆患者,及时干预、及时治疗。”市人大代表、黄浦区中心医院的樊雨良表示,90%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问题,可通过社区办老年护理院来解决。

  樊雨良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是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廉租房,开办老年护理院;二是利用中心城区的闲置房,开办小型的老年护理院,这还可以解决部分“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焦点知识】

  什么是老年痴呆?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久的智力功能障碍,伴有精神活动的损害(表现为记忆、计算、思维、语言、定向力和情感障碍以及人格的改变等)、社会活动能力和自身生活能力的减退。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是一种渐进性的大脑功能衰退性疾病,主要指阿尔茨海默病(英文简称AD),也即通常说的老年痴呆。老年性痴呆是可能导致死亡的恶性疾病,致死危险性与肿瘤、心血管病等相当,病程长达10-20年。此外还有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