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如雪 目如炬 情似海 ——走近钢琴家郎朗的师傅巴伦博伊姆 钟喆 |
| ||
|
老的,银发如雪,已逾古稀,目光如炬;少的,雄姿英发,“80后生”,自信挺拔。走近电梯,郎朗和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已在里面站定,郎朗招呼记者“快进来……”昨日,参加“第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发布会,初看师徒二人,接触很短,却感到很亲和。 翻译风波 轻松幽默 现任德国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德国国家乐团终身首席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一上来就向大家道歉:“对不起,首先我得说我不能说汉语!”在主持人的提醒下,巴伦博伊姆很注意给翻译留出时间,每次说上两句,他总要突然停顿,指指天花板,说上一句:“Translate!(翻译)”引来阵阵笑声。他的谈话里有很多音乐上的术语,翻译换了几次,还是不行,巴伦博伊姆在冷场时会向大家询问:“翻译成什么?”笑声中,会场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坐在一旁的郎朗有时按捺不住帮着翻译两句。巴伦博伊姆在一旁则搞笑地做出“你小子抢了我风头”的动作,使记者们忍俊不禁。 中国音乐 情缘很深 巴伦博伊姆出生在阿根廷,后来和家人一起迁居以色列。远隔千里,他和中国音乐人一直有往来。以色列的爱乐乐团里,有很多中国音乐家,还有一些逃避纳粹迫害的德国犹太音乐家也曾在上海生活过,通过他们,巴伦博伊姆接触了不少中国音乐文化。后来到了芝加哥管弦乐团,中国音乐家就更多了,接触中国音乐也更深。40年前,他与已故妻子杜普雷就是在好友中国音乐家傅聪家里认识的。巴伦博伊姆非常羡慕中国音乐家所拥有的品质,现在他再次从郎朗身上发现这种品质。“我这次到中国来拜访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访问,而是想拜访这个伟大的国家。” 音乐理解 和平乐队 巴伦博伊姆关注人们从音乐中能学到什么。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对乐器的学习,还包括如何去欣赏音乐,通过音乐来接受教育。前一些日子巴伦博伊姆和一位阿拉伯的学者写了一本书,讲述犹太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结合,“我希望能做一些促进中东和平的事情。”两个人还共同创办了一个基金会,同时建起了一支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乐队,东西音乐相结合。这个乐队叫做“和平乐队”。 师徒情深 授之以渔 郎朗和巴伦博伊姆结识6年,两人感情很深。郎朗说:“6年来,我一直跟着巴伦博伊姆学习音乐,他是我一位非常重要的恩师。”郎朗每隔几个月去柏林一趟,每次师父都给郎朗上三四天的钢琴课。郎朗很感恩:“我非常幸运,在巴伦博伊姆那里学到了很多传统古典音乐精华。”听到这里,师父很欣慰,拍拍弟子的头。巴伦博伊姆说:“我的责任并不是去教郎朗如何去弹琴,而是教他如何思考。用中国的话说是‘授之以渔’。”师父对郎朗的评价是:“现在,他已经可以自己去钓鱼了。” 见习记者 钟喆 (本报北京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