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码
 第B24版:广告
    
2007年9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糖豆花

郑启五


  豆花,北方人叫豆腐脑。想想猪脑的模样,“豆腐脑”肯定比“豆花”形象,但我还是愿意叫它“豆花”,因为悦耳,而且“形象美”。你听那闽南话的叫卖声:“豆花——”,悠扬的一声,穿透了小巷多少绿窗纱……

  小时候,豆花是父母允许的街头小吃,但也还不是全开放,持有两条清规戒律:一要自己带碗,二不要小贩的糖水。自己带碗就自己带碗,但小贩稀糊的红糖水很诱人,那种粗砺的浓甜极具诱惑力。保姆曾让我偷吃过一回,从此念念不忘:扁薄的铜瓢,把瓦缸里细嫩绵柔的豆花捞进青花小碗,然后浇上红褐色的浆糖。豆香清幽,红糖浓稠,红糖豆花入口即化,片刻风卷残云,说不清楚究竟是吃还是喝。一碗稀里哗啦地下肚,还忍不住用舌头舔着嘴唇甜美的残留。家里添加的白糖虽然卫生,但确实不是红糖的对手,所以每每白糖豆花之后,反倒让我平添一种对红糖豆花的神往。

  后来不知怎么就把豆花给淡忘了,而且一忘就是几十年,直到去年有人跟我聊起附近的小吃城有豆花,一下又从脑海深处捞回了儿时的神往。

  我是一个喜欢享受旧时日月的“老资”,于是立马“奔赴”品尝,结果大失所望:那豆花尽管也是那么鲜润,那么水灵灵摇摇欲坠,那么豆香清幽,但我不大能接受。原因在于它加的料是咸的,笋丝、目鱼丝、香菇丝之类,虽然撒了一点胡椒粉,但明显不对口,与我的心理预期发生了冲突!

  上个月,来自宝岛的台中多福豆花在我们这里有了多家连锁店,我又立马光顾。贵是贵了点,但主打是甜的,这就对口了,且花样颇多:什么薏仁的、绿豆的、红豆的,作为作料浇在豆花上,清甜,滑润。虽然比较顺口,但仍然与我儿时的口感有距离。

  有些老感觉就是那么地根深蒂固,有些老口味就是那么地难以重温,过去的就过去了,也许它只能静静地停留在儿时温煦的青瓷小碗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