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码
 第B24版:广告
第A05版: 焦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少人对此有疑问——
丢生活垃圾为啥要交钞票?

姜燕

  ■ 亚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老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四期工程去年9月竣工  本报记者 周铭鲁 摄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姜燕

  “为啥要让阿拉付这笔钞票?”“生活垃圾收费,怎么收法?难道还要把家家户户丢出的垃圾一袋袋称分量?”“暂住人口也要交生活垃圾费?”

  日前,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许多居民当中引起热议。

  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专门负责此事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综合发展处。

  平均每天增加约700吨生活垃圾

  “谈这个话题,先要把一个认识给‘扭’过来。”综合发展处处长唐家富说,“并不是为了收老百姓这点钱而收费,而是让大家对生活垃圾有个意识,就是环境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

  说白了,生活垃圾处理费是一个“经济杠杆”。

  上海市的生活垃圾正在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2003年,这个数字是587万吨。2006年,已增长到658万吨,算下来平均每天增加约700吨。

  “对个人而言,这个数字看上去没什么感觉,但是我给你找来另外一个数字对比一下,看得就明白了。”唐家富说。

  江桥垃圾焚烧厂,日处理垃圾约1000吨。建设这样一座焚烧厂的周期是24-36个月。同样是3年,“建好后,垃圾的增量已经逼近它的处理能力,也就是说,花6亿-9亿元刚建好的东西,还没来得及‘吃’垃圾,就已经被快速增长的垃圾给‘吃’掉了。”

  如果排放量得不到控制,环卫部门连历史欠账还没还掉,新账又已逼上门来了。

  同样是与焚烧厂的处理能力相对比,如果每人每天少丢50克垃圾——也就是一个鸡蛋那么大体积,假如上海市常住人口按1800万计算,每天就能减少900吨排放量,等于一个焚烧厂的处理吨位。

  从钱的角度来看,每吨垃圾的处理费如果是207元,一天能省下来18万元,全年就能省6000万,而且还能少建一个焚烧厂。

  “每天少丢50克的垃圾,对我们来说,难吗?”唐家富笑着说,“到超市买小东西时,少用一只塑料马甲袋;喝水尽量不用一性次杯子;家里能卖废品的就卖废品,不要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很多细节,只要我们留心,不过是举手之劳。”

  去年全市无害化处理率仅61.4%

  “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钱,当然还是用到老百姓身上。”唐家富说,收来的费用将用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今年4月,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严禁挪作他用。”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垃圾处理能力方面,差得还是很远,“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是大学生,我们还是小学生。”全市的生活垃圾达到卫生填埋标准、采取无公害处理的比例并不高,去年全市无害化处理率只有61.4%,还有30%的垃圾只是简单填埋。

  而采取无公害等高级处理方式,费用一下子就大大提升,如果要采用更为环保、高效的先进手段,费用会更大。

  “目前,上海各区在这一块上投入都非常大,用在垃圾末端处理上的经费翻了一倍,去年用在生活垃圾上的钱就是13亿元。”唐家富加重了语气。

  2年前开始收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

  其实,生活垃圾收取处理费,早就在国家的计划考虑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大举“砍”掉收费项目时,“生活垃圾处理费”仍被保留了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还有另外一项费用——污水处理费,这项费用在每户人家的水费单上都能清楚地看到。

  2002年,建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发文,规范生活垃圾收费涉及到的内容,如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对象等。此后,在公用事业改革中履次提到生活垃圾处理费。

  建设部今年4月发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里明确:“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政府确定的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这个文件首次列出了“处罚细则”——“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单位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3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

  “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上海从2005年就开始收了。”因为向单位征收影响面相对较小,上海市就先把向居民征收这块先“冷藏”起来。对单位采取的是“以按量为基础,超量部分惩罚性征收”的办法。“在量以内,每桶40元(桶是240升的标准桶),但各区有所不同。超过核定的量,加倍收取。”

  评论 07092110501

  【焦点关注】

  生活垃圾处理费怎么收?

  “环卫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仍然是财政投入占大头。即使开征这个费种,老百姓支付的部分最多不会超过总费用的50%。”由于政策尚未出台,唐家富言语非常谨慎。

  但具体到收多少?怎么收?唐家富说,生活垃圾费迟迟没有开征,就是在讨论这个难题。收多少才能让老百姓接受,采取什么办法最符合文化国情,真正起到“减排”的作用?

  不过,从眼下上海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上,市民可以揿揿计算器,先算笔小账。

  环卫部门专门作过调查,每人每天平均“产出”的生活垃圾量是0.6公斤,上海市平均每吨垃圾处理费是207元。按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计算:207元÷1000公斤×0.6公斤×3人×30天=11.178元。

  如果按照前面所说,居民交的份额不超过50%,这样的家庭每个月要交的费用还不到6元。当然,如果真正开始收费,每个区域可能又另有不同。

  居民生活垃圾收取的方法,是否比照单位的收取方法呢?还难下定论。韩国等地采取的是“随袋征收”的办法。居民所用的垃圾袋由环卫部门专门制作,袋子的价格中就包含了垃圾处理费。为了防止假冒的垃圾袋,政府部门还在垃圾袋上贴防伪标记。“但这个方法不太符合上海的情况,而且假设费用只收10元,征收成本都要花上8元,还不如不征。”唐家富说。

  如果仅仅采取“定量”的办法,又难以实现“减排”的效果。若是按量计费,不仅操作起来有困难,还可能导致“无主垃圾”的增加。

  至于走什么渠道收费,是跟着水电煤单子交?跟物业费交?还是跟着社保交?都还没定。

  【焦点链接】

  中心城区垃圾处理费最贵

  上海市平均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是207元。各个区处理成本不同,中心城区最贵,平均每吨处理成本为230元。如静安区等,距离焚烧厂较远,达到350元-400元。郊区相对较低,平均每吨121元,最低的应该是崇明县。

  “垃圾处理是‘看不见的服务’。”唐家富说,“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垃圾处理为什么这么贵,事实上,你丢掉的每一袋垃圾,都要经过‘长途旅行’,才能告别‘尘世’。”

  从垃圾箱房—中转站,收集、运输的费用是130元/吨。在中转站处理,黄浦区、静安区都设有垃圾中转站。用来压缩垃圾的费用是80元/吨。有的从水路运输,水运费用是70元/吨-75元/吨。末端处置,包括填埋、焚烧和生化处理,费用各不相同,填埋是80元/吨,生化处理90元/吨,焚烧最高,达220元/吨。

  “按照十一五规划,整个成本还要往上走,预计每吨的处理成本会达到360元左右。”唐家富说。

  市政府正在制订《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办法》,草案全文及背景情况介绍公布在“中国上海”门户网站(www.shanghai.gov.cn)和“东方网”(www.eastday.com),市民和各单位可就本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利用、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对生活垃圾处置管理的监管等重点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07年9月30日。

  邮寄地址: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城建法规处,邮编:200003

  电子邮件地址:fzb01@shanghai.gov.cn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