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有了“上海制造” 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一半 鲁哲 |
本报讯 (记者 鲁哲)今后到医院做磁共振检查的费用有望降低。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成立“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临床应用及新技术研发合作基地”,推动国产磁共振成像仪更快实现产业化。华师大研制的磁共振成像仪已经在肿瘤医院试用。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华师大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制出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成像仪,其核心技术:数字谱仪、梯度线圈、成像应用软件等均为自主研发,尤其磁共振核心控制部件“数字谱仪”已进入产业化,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自主生产谱仪的单位,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多年来国外公司对我国医用磁共振谱仪市场的垄断。 低场强扫描时间长 目前,磁共振成像仪朝高场强和低场强两极发展。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的市场主要由GE、Siemens、Philips和Hitachi等跨国公司占据。华师大研发的仪器属低场强。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彭卫军介绍,这种成像仪能满足常规检查的要求,如对颅脑、脊柱、骨关节的检查,图像效果不错。国外进口的磁共振成像仪的设计像个纵深1.6米左右、直径60厘米的洞,容易给病人、尤其是小病人带来恐惧感,体胖的病人检查也不方便。华师大研发的设备是开放式的,更像一张床。唯一的缺陷是扫描时间比高场强的磁共振成像仪长。目前这台机器在肿瘤医院免费给病人和志愿者检查。 成本低适合小医院 我国磁共振成像仪依赖进口,一台设备动辄上千万元,一般医院根本买不起。华师大研发的设备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专家介绍,自主研发的磁共振仪器更适合社区医院、地县级医院,“它适合做脑血管检查,能发现早期的脑中风,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很适合社区医院。”彭卫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