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泥沙长期沉积,“孤岛仙山”名胜面临消失的危险—— 砸下2亿欧元 拯救法国“泰山” 舒适 |
|
有着“孤岛仙山”美誉的圣米歇尔山位于法国西部,濒临大西洋,每年参观者超过300万人次,仅次于巴黎圣母院。1979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见图)。 然而,随着潮汐作用,泥沙不断在圣米歇尔湾沉积,其独特的风貌面临消失的危险。为此,法国政府不惜斥资2亿欧元,启动庞大整治计划,以维持其“孤岛仙山”的原貌。 法国的泰山 天主教圣地 圣米歇尔山又被称为“西方名胜”,坐落在距离诺曼底海岸2公里的大海上,面对英吉利海峡。小岛呈圆锥形,底部周长900米,山头高出海平面78米。 早在古罗马时期,这里还不是一座孤岛。当时,也许是凯尔特人将这里作为墓地的缘故,这片渺无人烟、阴森昏暗的山崖被称为“墓石山”,罗马祭司们常到这里来祭拜落日,这一祭祀礼仪保留至今。 公元5世纪时,海岸的一部分下沉没入海水,墓石山因此变成了一座小岛,距离陆地大约6公里。每天只有两次退潮时才露出满是淤泥的底部,打开一条通往小岛的危险之路。 早在公元8世纪,人们开始在岛上修建教堂。如今,岛上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1至16世纪的拉梅维耶尔修道院。它矗立在狭窄的山崖上,整个建筑结构呈垂直状,如同它的名字“奇迹”一样,被视为不朽的杰作,与周围宽阔的海湾融为一体。 如今,圣米歇尔山已经成为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之为“法国的泰山”。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之后,圣米歇尔山更是成为旅游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长年积泥沙 孤岛将消失 几个世纪以来,迅猛的涨潮一直是圣米歇尔山的一道著名景观,观潮成了圣米歇尔山一大特色。每逢傍晚,大西洋的潮水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腾而来,刹那间将四周的流沙淹没,变成一片汪洋,只有一条1877年修建的堤道与大陆相连。每年春天和秋天,会有两次大潮出现,一次在3月21日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左右。每当此时,圣米歇尔山都会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每当潮水退去时,沙地上都会留下大量沉积物。随着人们开垦农田,建造运河、堤坝、停车场等设施,沉积现象不断加剧,原来的海滩由于路堤阻挡,无法在退潮时将泥沙冲走,逐渐变成了陆地。久而久之,山周围的地势渐渐变高,现在只有在天文大潮来临时,圣米歇尔山才会显现为海岛。闻名世界的“孤岛仙山”面临着“孤岛不孤”的严重威胁。 据专家估测,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圣米歇尔山将在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届时将不再有“孤岛”和“仙山”,留给人们的只是与大陆连成一片的平地,唯一可看的也许就只是矗立在平地上的一座雄伟的修道院。 法国投巨资 着手救孤岛 面对可能出现的“孤岛不孤”危机,法国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自1995年开始,恢复圣米歇尔山海岛风貌工程成了法国民众热议的一个话题。 经过多方论证之后,2006年6月16日,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抵达圣米歇尔山,正式启动了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改造工程。该工程工期预计为6年,其间游客可以继续到圣米歇尔山观光。 工程从古埃斯农河上建造一座水坝开始。古埃斯农是流入圣米歇尔山海湾的一条河,水坝工期为30个月,将于2008年底竣工。涨潮时,它将把古埃斯农河灌满海水,落潮时把海水泄掉,从而产生一种抽水效应,便于清除沉积物。 水坝距圣米歇尔山2公里,坝上将建造一座步行桥,桥上还要建一座亭子。立于亭中,可以欣赏整个海湾风景。 根据索格雷阿实验室的模拟测试数据,水坝运行8年后,可以清除80%的沉积物,从而保持“孤岛仙山”的原貌。 改造工程还将新建一座近1公里长的高架桥,预计2008年初开工,2012年完工。 届时,长堤公路将被拆除,游客可以乘坐汽车,经由高架桥,直达圣米歇尔山顶。 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