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蝈蝈唱响沪上“虫虫经济” 上海成全国三大鸣虫市场之一 鸣虫产业纳入再就业体系 郭剑烽 范小锋 |
今天上午,首批来自河北狼牙山地区的铁蝈来到曹安花鸟市场“引吭高歌”。据本市宠物行业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河北易县的蝈蝈、安徽屯溪的黄蛉、山东宁阳的蛐蛐,成为上海鸣虫市场的“三大歌唱家”,由此带来了衍生产业的兴旺,年交易额共计近2亿元。 跻身“三大市场” 上周,国家劳动保障部首次派员参与首都鸣虫产业研讨会。会上传出信息,将把鸣虫产业纳入到我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CETTIC体系中。上海继北京、天津之后,被列入全国三大鸣虫市场。鸣虫与花、鸟、鱼、犬、猫一起,形成了六大宠物经济。 据产虫大省山东、河北、安徽统计,上海鸣虫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当地虫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靠捕虫贩虫而脱贫。河北易县安格庄乡八里沟刚落幕的蝈蝈旅游节上透露,全年300万只蝈蝈中,有35%千里迢迢“唱进”了上海。据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曹安、万商、文庙、西宫草堂等鸣虫市场测算,每年交易额正在以15~22%递升。 “玩家”分四个等级 西宫草堂鸣虫协会的老法师老张透露,上海鸣虫市场开放是以允许蟋蟀公开交易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专家殷梅生告诉记者,中国鸣虫玩赏史可上溯到2000年前,相当悠久,主要分为蛉虫、蟋虫、斯螽类等30多种。 在北京举行的鸣虫产业研讨会上,破天荒地第一次公布了鸣虫界“玩主”等级评定标准,分为玩家、鉴赏家、鉴赏师、收藏家四个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玩家虫师,必须具备5个条件: ■ 拥有解放前的老葫芦(虫具)10只以上,其中要有5只以上为精品,并讲出其历史出处; ■ 能讲出葫芦的历史,能为老葫芦断代(即辨别朝代); ■ 鸣虫玩赏时间在30年以上; ■ 懂得鸣虫的特性,会挑选、会点药(即治疗); ■ 会砸葫芦底(即做葫芦)。 老张认为,目前上海能评为玩家的不会超过3人,而喜好鸣虫的人数全国有近400万,上海则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 鸣虫达上千万只 每年上千万只鸣虫进入千家万户,用于畜养鸣虫的盒、罐、盆、管、笼、葫芦等虫具制作也蓬勃兴起。已由手工刻制开始转向规模化生产。比较实用的竹制虫盒初步实现机械化,而红木、象牙材料也由以往凭肉眼精雕细刻转变为电脑雕版技术。 据悉,目前上海的蟋蟀、葫芦罐均产自北方,而小巧精细的盒、笼、管,则由上海或江南一带退休老木匠炮制,价格昂贵,从150元至1000元不等。在上海每年2亿元的鸣虫交易额中,虫具占了一半多。 开始“轻唱减压” 小小鸣虫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而由此引伸的生态课题、为人类疗病的功能也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从普陀区青少年中心首次在全市组织“虫虫夏令营”之后,一批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研小题目在金洲、江宁、朝春、长征等中小学校“生根开花”,有的获得上海青少年科普比赛金银奖。 上海野生昆虫馆也从今年起开放夜场,让大家来感受万籁俱寂下鸣虫吟唱的美妙。普陀区社区医院心血管科的医生在诊病开药的同时,不忘叮嘱:买只鸣虫,它能帮助你安心入眠。医生认为,听收音机、看电视更容易入睡,“主要是有规律的声音和节奏起作用”。而鸣虫所产生的声波,更有利于营造宁静气氛,有利于安睡。目前,鸣虫已与海豚、白鲸、犬只为自闭症、忧郁症、绝症患者服务一样,开始为心脏病、高血压患者“轻唱减压”。 本报记者 郭剑烽 特约通讯员 范小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