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虽不见 繁华热闹却依旧 ——沪上首个“无车日” 现场见闻 张欣平、屠仕超 |
今天是申城首次推行的“无车日”。早上7时过后,记者和实习生分别赶到淮海路陕西路、南京路石门路观察,往日车水马龙、道路拥堵的情景已不见,宽阔的马路上只有公交车和出租车不时驶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市民对上海首个“无车日”感到十分新鲜,不少“有车族”改为骑自行车出行,一些市民还特意在淮海路、南京路上散步,欣赏与往日繁华喧闹不同的风情。 “有车族”周先生今天一大早就步行出门了,趁着上班前的间隙,不时拿起相机,对着空荡荡的马路“咔嚓咔嚓”,他笑呵呵地说:“把淮海路‘与众不同’的风景拍下来作为上海首个‘无车日’的纪念,特别有意义。” 家住长宁区的钱小姐认为,“无车日”活动让她走在马路上享受到了难得的清净,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被浓浓的汽车尾气“包围”。钱小姐说,上海首个“无车日”示范区仅为小陆家嘴地区、南京路、淮海路这么三个地方,希望明年能把范围再扩大一些,如果推行“无车周”甚至“无车月”,那就更好了。 在南京路一家区级机关供职的孙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但汽油一再涨价、道路十有八堵,百姓用车还是有节制的,毕竟上路花的是自己的钱。“就比如我,能不开车就尽量不开车;可公车却不同了,如果领导干部能带头乘公交、地铁,相信路上的车会减少很多……”一些“有车族”很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只有数量庞大的公车率先做出示范,私车才能仿效。 一些市民认为开展该项活动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因为即使这一天大家都不开车,对全年交通环境的改善也只是“杯水车薪”。如果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辅助以相应的配套措施。其实,推行“无车日”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市民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出行。 本报记者 张欣平 实习生 屠仕超 评论 070922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