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说个故事感动你 吴小愚 |
| ||
| ||
| ||
| ||
|
随着蒋雯丽、张国立走进上视新闻中心会议室,所有的摄影记者都拥上前去,但没有一个镜头是冲着他去的。他很自然地停下脚步,侧身站在一边,一副看热闹的高兴样儿。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习惯了做聚光灯背后的人。 他第一次做编剧写了《空中小姐》,人们没记住他,记住了那个叫王朔的小子;他第一次做导演拍了《北京人在纽约》,人们记住了姜文、王姬,还是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很多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曾经有部叫《刮痧》的电影,本子好、戏好、演员好,但还是唯独不知道导演是谁。 就算他长得不是很帅,但是我们真该记住他的名字了——郑晓龙。 该记住他名字的理由不止以上说的那些。1984年至今,那些曾经几乎感动了全中国人的电视剧《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年又一年》《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蓝色三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罪证》无不是先后担任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副主任、主任的他主管策划的。不说拿的那些奖、创下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单凭他能慧眼识珠,让我们拥有了当年那些看电视时又哭又笑的感动的时刻,就足够让人感激的。 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故事,是感情 浮夸的社会、变形的人情,使劲儿表现人性中恶的东西就是酷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不出现第三者插足,家破人亡的电视剧就算不上是有卖点的片子。可这次郑晓龙导演的50集电视连续剧《金婚》偏偏不待见这些非要弄得人鱼死网破的“卖点”。一对年轻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把孩子抚养大的同时,经过这里“痒”,那里“疼”,但最后还是因为由爱情演化成的感情、亲情而一直走到了金婚。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点点滴滴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常态。 这个年代,不知道是社会的价值观乱了,还是我们自己的心先乱了。郑晓龙相信,有些年纪的人看这部片子一定会有共鸣,而所谓80后、90后的人看了,也许不是马上,但有一天一定会体会到,做人就是这样子,要忍耐、要有责任感,每种欲望最后都得各归其位,与自己和平相处,与生活握手言欢。 这是做了20多年电视剧的郑晓龙最想说的故事,一点儿也不高深。正如他最欣赏的片子不是那些小众的欧洲文艺片,而偏是那些所谓好莱坞的“主旋律”,《美丽心灵》《辛德勒的名单》之类,最后表现的都是对高贵的灵魂的歌颂。在“主旋律”的郑晓龙看来,多用真善美的东西来提醒迷失的现代人回归对精神和灵魂的关注才是文艺工作者迫切要做的事。如果真有什么是永恒的话,那些常态的、真实的、向善的,才可以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信手拈来的故事大王 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比其他人多了很多读“禁书”、看“内部片”的机会,这些都成了他后来“编故事”的基础。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儿,在他脑子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个出彩又抓人的由头。从这点就可以证明,郑晓龙外表憨厚,内心是一个挺“拧巴”的人,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故事大王”。 郑晓龙在家排行老四,作为家里第一个出世的男孩子,一度是全家的中心,直到后来弟弟出生。但成年后,郑晓龙还是义不容辞地在家里扮演着长子的角色。去年有一回父母吵架,就把这大儿子召回家当和事老。把老人逗开心了,回家路上想到父母几十年的点点滴滴,便有了拍《金婚》的念头。等上班时和大家一说,都觉得是个不错的题材。而在本子的创作过程中,不光郑晓龙,剧组的很多人都贡献了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片中的文丽怀上老四的时候,因为前三个都是姑娘,觉得自己还会生一个小女孩,于是拼命跳绳什么的,就不想要肚里孩子,这个细节的原型就是郑晓龙的母亲,而这个“顽强”的老四自然就是郑晓龙本人。 1991年,郑晓龙赴美创办华艺影视录像节目有限公司,这是拍《北京人在纽约》的起因。而尽管电视剧成为了经典,在美国生活了好几年的郑晓龙仍然觉得有很多未尽之意。有一次在美国加油站加油,电视里的一段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说一个中国人给小孩洗澡,不小心把孩子摔了后送到医院发生的一系列完全由中西文化的不同造成的纠纷和冲突。郑晓龙的爱人王小平是个作家,但夫妻俩大部分时间都各干各的。那段新闻,促成了他们唯一的一次合作,就是电影《刮痧》。 我是一个兵,大兵 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作为国内第一部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郑晓龙也是第一次尝试了责任制的方式,用贷款拍摄,压力自然不言而喻。拍摄中间赶上父亲病危,郑晓龙安排好美国的剧组便赶紧飞回北京,白天抓紧处理北京的事务,晚上就在医院给父亲陪夜。一个星期后,要回美国的郑晓龙去看老父亲,老人颤颤巍巍地拔掉了鼻子里的氧气管,说了三句话:“把戏拍好,把钱还上,注意身体。”那一次,郑晓龙扑倒在父亲的床前,流着泪说:“父亲,我爱您。” 在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有一段关于郑晓龙的描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身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于是问郑晓龙,部队大院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特点?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单纯。想了想又说,但也有些矛盾。有时候是个挺不自信的人,但有时候又特狂妄、骄傲。奇怪他为什么没怎么拍过军营题材的作品,他解释说是因为太有感情了,所以不敢轻易触碰。 人在江湖,俗事虽多,但一桩是一桩。他把自己的无法无天自恋嚣张都表现在片场里,干练精明收拾在官方场合和电视剧产业的生意场上,把书生意气写进了自己的剧本里。在回答媒体问题时的郑晓龙一字一句,还带着一点点结巴,可事实上,私底下和他交谈时,他完全没有这个毛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