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宁夏专版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阳光特奥专版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美丽足球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广告
 第B19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0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职场动态
 第B24版:求职·教育培训
    
2007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圆中秋

曾子墨

  赏月图 (中国画) 李昌元

  中秋的情感载体是“月”。因其谜化而显得神圣,也就有了人类由月及人的永恒情结。同样一轮中秋月,古代则以婵娟、桂魄、蟾盘、宝鉴、冰轮等作不同的表述。有多少想象,就有多少美好;有多少离愁,便有多少无奈和寄托。

  中秋的心理蕴意是“圆”。我们的祖先对“圆”情有独钟,也许与“天圆地方”的意识指向相吻合。通过旁人解说打开僵局谓“圆场”,男女双方开始过夫妇生活谓“圆房”,声音婉转自然谓“圆浑”,成人之美谓“圆全”,梦想得以实现谓“圆梦”。而对圆周率特别有研究,则是举世周知的。圆,成了吉祥诉求乃至图腾崇拜。人们或期盼自己生活圆圆满满,或对亲朋好友遥寄思念: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刚刚故世的我国当代名诗人黎焕颐,对历代写中秋节的诗词,最推崇宋朝苏轼的作品,曾说:“诗写到这份上,谁人能匹?”苏诗吟唱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公于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水调歌头”。

  其实,苏公清醒得很。有限诗句写出人世无限感慨,自宽的,劝戒的,充满思辨哲理,薄发于厚积,千古流芳。后人哪怕自我感觉再好,在优秀传统文化跟前,也不得不“俯首称臣”,不是吗?每逢月圆中秋,人们便自然而然想起他创作的经典,并拾其牙慧为“时尚”——永远作古的苏公,永远地“千里共婵娟”!

  古往今来,中秋的主角始终是人。月为人用,人为月醉。不知今岁中秋月,能动月下几多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