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豆”不憨 钱雪儿 上海市第十中学初二(7)班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段他(她)所向往的生活,有的人朝思暮想自己难以实现的高标准生活;有的人则更愿意为没有烦恼、平凡充实的生活而奋斗。在影片《憨豆的黄金周》里,主人公“憨豆”也是一个追求平凡而精彩的生活的人,或许他的故事,可以改变某些苦苦奢求完美生活的人的观念。 影片中的“憨豆”在前往戛纳的旅途中,用摄像机拍下了所发生的一系列搞笑古怪的事,也阴差阳错地结识了许多截然不同的人,如善良却没能出名的女演员,费尽周折来到了戛纳,赶上了电影节首映式。在电影的放映过程中,他又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女演员,将自拍的影像与正在放映的电影掉包;当原电影的导演愤怒地找到他的时候,全场却为“憨豆”鼓起了掌…… 从我看完电影到现在,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其中的一些镜头却始终挥之不去,因为它们在诙谐之余,留给了我许多思考的空间—— 第一个镜头是憨豆手持指南针,低头寻找着方向,双脚始终沿直线行走,一路上纵然有再多的障碍物,他都不绕道,也不左顾右盼,马路上的汽车甚至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堵塞。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嘲笑憨豆的“迂”;然而,撇开“走路”的问题,再将他的行为与那些因害怕形象受损而处处谨慎的人对比一下,是否觉得他变可爱了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害怕自己某些不经意的行为会损害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从而处处“绕道行走”,生怕得罪了人,渐渐丧失了原有的个性。就拿小学里的一次干部选举来说吧。一位女生为了显出自己“与世无争”而始终笑称无所谓,但当她落选后,却躲在教室的一角哭得稀里哗啦,反而使别人厌烦。也许,她应该学学憨豆,学学他“走自己的路”的精神。 同样,影片的另一处也使我印象深刻:在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放映着一部打着“艺术”旗号的电影,而台下的观众们却都昏昏欲睡——电影镜头花哨而空虚。就在这时,憨豆所拍的DV突然出现在了银幕上,那真实有趣的情节又一次拉回了观众的视线;最后当憨豆出现在银幕前方时,掌声震耳欲聋。 我想,导演之所以要安排如此的情节,本意是讽刺那些所谓的艺术大片其实并无多少实质内涵,无法令观众产生共鸣。的确,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少:比如武侠剧中的虚假镜头,电视中被贬称为“花瓶”的明星们;又比如那些只会说些客套的、冠冕堂皇的话而无法切中问题要害的所谓“人士”…… “憨豆”的身上也有许多市井平民的陋习:把不爱吃的活生蚝偷偷倒进邻桌女士的包里,爱臭美,好面子等等。但这些都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因为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不扮演别人,只扮演一个真实的自我,满足于当前的状态。比起那些为了心目中的完美生活而伪装自己、说虚假的话、丧失了真实情感的人们,“憨豆”应该成为一个学习的对象。 在我眼中,“憨”不是痴,不是傻,不是麻木,而是在充满诱惑和欲望的今天仍保持朴实本色的一个形象。我爱“憨豆”——不为别的,就为他的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