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题报道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难是清唱

熊召政


  《清唱》是崔济哲先生的散文集,花了几天时间读完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文章千古事,最难是清唱。

  何谓清唱,不假弦索,不施粉黛,咿咿呀呀唱去,直抒胸臆,与晋西北牧羊老汉唱的《酸曲》,庶几近之。弄文者引之,便是不假雕琢,不借技巧,正是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记者出身的崔先生,对散文的写作,既不敬畏,也不随意。说穿了,他的写作没有功利心,不想通过文章来沽名钓誉。所以,他没有“画眉深浅入时无”的那种小媳妇的扭捏不安,也没有“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那种孤独。写文章又不犯文人的毛病,动笔之前,心中的那一股清气已是可人了,出乎为文,焉能不是清唱?

  《清唱》中的34篇散文,无论是往事的漫忆还是风俗的感怀;是行走时产生的思索还是因读书而引发的“话说”,都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和思想的轨迹。在《后记》的结尾,作者如是言之:“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献给我的朋友们;献给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同志们。”

  很平常的话,但却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崔先生写作的动机。父亲、朋友和同志,都属于亲情与友情的范围。与国家、民族这样一些大概念的词汇不一样,他不会给人心雄万夫、挥斥方遒的感觉。毕竟,清唱不是交响乐,虽激扬文字却不指点江山,虽谈古论今却绝非假语村言。

  著名文学评论家吴泰昌在给《清唱》写的序言中,极力赞赏集中系列散文《我的父亲》,认为:“作者以大量逼真的生活细节,从众多方面刻画父亲的性格、品德、修养。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与深深的理解,血肉般地融合在一块,让人读出苦涩,读出沧桑。”我赞同吴先生的评价。真情与实感、苦涩与沧桑,是崔先生散文的基本特色。

  由于崔先生的文章是写给亲人、朋友、同志看的,所以他讲述的人间故事与心路历程,便都带有鲜明的个性,题材的选取也不拘一格。在他的文章里,从晋西北农民的不吃鱼到宝爱红枣,从尼罗河上的舞女又言及沧州的狮子,从玛萨达古堡上的深思到诗史的浩叹,每一篇文章,都有抹不去的作者的生命印记。

  在《走向记者之路》文章第二节的最后,崔先生这样写道:“只有经历过的,才是可怕的;只有经历过的,才是刻骨难忘的。”说实话,我很怕读这样的句子。只有经历很多苦难的人,才懂得珍惜。更知道世上最令人刻骨难忘的,便是亲情与友情。在这一点上,我与崔先生的心灵是相通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