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周美珍,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出任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特奥家庭支持领袖—— 帮更多孩子像晓栋一样融入社会 万彦 袁玮 |
|
特奥会开幕在即,这些天周美珍每天准时出门,帮虹口区智障青少年歌舞腰鼓大队排练新节目。几天后,歌舞腰鼓大队就要在今年世界夏季特奥会执法人员火炬跑虹口段交接仪式上表演。此次特奥会期间及今后两年内,虹口居民周美珍作为新上任的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特奥家庭支持领袖,也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将参与国内外各类特奥交流活动,担当民间“特奥大使”。 周美珍说,她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一个普通孩子那样成长——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但我知道这不太可能。智障孩子的父母要学着变得宽容和坚强。这是我作为国际特奥家庭领袖,想与所有智障人士家属分享的家庭经验。” 别人行 你也行 周美珍的儿子余晓栋,出生时体重不足2公斤,四肢只有成人手指般粗细,还患有新生儿败血症。晓栋两岁时,医生诊断他患有脑瘫,并有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有人劝周美珍,这孩子将来靠不住,不如趁年轻再生一个,周美珍不肯。她说,晓栋是个特殊的孩子,更需要关心。 智障孩子的康复和教育一直是父母的心病,他们担心孩子离开家长的庇护,会被人欺负。但余晓栋与别的智障孩子不同,他不仅拿到了文凭,而且有计算机、网络证书,甚至会说简单的英语和法语。此外,余晓栋有不少“好兄弟”,有的是留学海外的大学生,有的是公司白领,他们都曾是晓栋的同窗。周美珍说:“我一直坚持让晓栋融入社会,不把他圈在家庭的保护下。” 晓栋的教育,一开始的确很辛苦。第一个困难是找学校,好多学校的老师一听说晓栋是智障孩子,再看他腿脚不便,都表示为难。最后,虹口区天水路小学向晓栋敞开了大门。 晓栋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周美珍每天晚上给儿子当辅导老师。她在两把椅子上搭一块门板,和儿子趴在门板上一起做习题。别的孩子教一两次便能学会,晓栋往往要多花几十倍的力气。晓栋读书时有个同学常欺负他,把他带到学校的文具和课本藏起来,晓栋回家后委屈得大哭。晓栋爸爸知道后想到学校找那个孩子理论,周美珍劝住了丈夫,她让晓栋自己和那个孩子交涉。在周美珍的引导下,晓栋拿出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和那个孩子一起分享,两人很快“化敌为友”。 妈妈学 儿子也学 周美珍发现儿子虽然在逻辑思维上表现不佳,但记忆力强。于是,她刻意在这方面引导,教晓栋学英语和法语会话。周美珍买来磁带和书籍,自己先自学,再教儿子。晓栋很快喜欢上了学外语,常常拿着外语书背单词。几年来,晓栋不仅在普通小学和中学接受了文化教育,还在电视中学虹研分校获得了中专文凭……这让周美珍很骄傲。她有一本厚厚的家庭档案,里面全是晓栋在各级学校的学习成绩和文凭证书。 如今,周美珍担任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特奥家庭支持领袖,将和不少国外特奥家庭和官员接触。“没想到我为了教孩子而学的外语特长也派上用场了。”周美珍说。 一家经验 大家分享 周美珍现在是虹口区智障青少年歌舞腰鼓大队的舞蹈指导教师和外语老师。这是2002年周美珍退休后找的一份志愿者工作。 “把头抬高一点,腰往下沉,展现笑容!”在腰鼓歌舞大队的排练现场,周美珍逐个帮助智障孩子们校正动作。这段时间,腰鼓歌舞大队成了明星,不仅要参加特奥希望之火10月1日在虹口区的传递活动,还要在特奥会的闭幕式上演出。 周美珍告诉记者,她目前正在制定工作计划,归纳整理自己教育培养智障孩子的经验,希望通过国内外各种特奥家庭论坛活动与更多智障人士家庭分享。 通讯员 万彦 本报记者 袁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