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无车日”变成“堵车日” ——全国首个无车日实施效应透析 李克杰 |
9月22日,我国首个无车日活动在国内108个城市同时启动。然而,在这一天,从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武汉、济南、呼和浩特、青岛等许多大中城市除了划定的“无车区”车少路宽,交通畅通外,一些主要交通路段的车流并未明显减少,“无车区”周边区域反而出现超常拥堵现象。首个无车日,我们的城市却依然拥堵。为什么呢?这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小车未减少 原因有几个 表面上看,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中秋节前夕,民众出行需求增加。二是结婚庆典较多,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市民外出购物、走亲访友明显增多。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深层次原因,即公众对无车日尚未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因为实践证明,无车日里出动的小汽车并未明显减少。 可以理解,今年是第一个无车日,无论是宣传力度及相关方面工作的配套程度,还是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及内心接受程度,都有不少欠缺,社会响应不充分,是正常的。为此,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明确指出,今年无车日最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性意义。 明年还要办 措施要跟上 首个无车日后,不少城市的主管部门都明确表示,明年将继续推行公交周和无车日活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而且在中国这样一个“以车为贵”的国度里,如果不对公众加以积极引导,促使其正确处理汽车与环境的关系,而任由小汽车进入百姓家庭,我们的城市、社会和环境将不堪重负。 但首个无车日里的城市交通尴尬,却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公交周和无车日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质意义有多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为减少城市拥堵进行哪些配套建设,采取哪些配套措施?特别是如何让广大公众真正认识到“绿色”出行的益处,甚至如何促使城市居民放弃购车计划而加入乘公交的队伍?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市民的思想认识是自我矛盾的,他们既支持“无车”,又不愿自己无车。 欧洲创始者 思路已转变 在现实情况下,如何避免无车日完全沦为一个口号和符号,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今年的首个无车日就有个别大城市没有参加,其理由是不切实际,担心实行无车日会带来负面体验。 而在欧洲,在无车日创始地的法国,许多城市已经改变了“无车”思路,原因之一就是“无车日”在某些地区变成了“堵车日”,引来许多不满。德国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2003年都退出了“无车日”活动。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转向采取其他手段减少私车出行,改善环境。 这也是中国无车日效果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事实证明,首个无车日已经普遍出现“堵车日”迹象,可能引起人们对无车日的烦恼感。看来,无车日如何坚持下去,值得研究。 李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