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上海地产
 第A26版:投资理财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深度报道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盛极一时 如今薪火难继
海宁民间皮影戏班举步维艰

陶克强


  特约记者 陶克强

  “海宁皮影戏源于南宋,博大精深,但已越来越难生存了!”8月27日上午,76岁的老艺人徐二男在海宁市盐官宰相府第江南民俗风情馆演出后对记者说,在他父亲那代,海宁还有16个皮影戏班,艺人百余人,到他18岁带班时,就剩下5个戏班,“如今,只留下这一个戏班,2名正宗的老艺人了!”

  “难道海宁皮影戏就要在我们手里断了?”徐二男唏嘘不已。

  皮影戏陷困境

  据说,皮影戏是源于汉代的一种民间民族艺术,它集曲艺、剪纸、年画、丝竹、鼓乐和民俗民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南宋以前,海宁就有了自己的皮影戏,但还不成气候,南宋偏安杭州后,由于海宁相去不远,又是著名的观潮胜地,杭州达官贵人时常游乐海宁,一批从北方来的皮影戏艺术也与海宁本土艺术相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形成后,在数百年发展中,形成了文戏和武戏两种戏目……”徐二男介绍说,武戏名目众多,主唱“弋阳腔”,在他父亲那辈人手中,还有《封神榜》《西汉》《东汉》等200多出戏目,每个艺人都能用“弋阳腔”中数十种方法来演唱,“到我的手中却只有28种唱法了。文戏主唱‘海盐腔’,在我父亲那辈人有《九袍十三带》《五里桥》等百余出戏目,数十种唱法,到我手里也只有18种唱法了!”

  薪火何处传承

  “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薰衣高唱弋阳腔。”这是当年皮影戏盛况的真实写照,那么在一天天的岁月流逝中,海宁皮影戏又为何渐趋衰落?在徐二男心中,上世纪前期的连年战乱和新中国初期的过多政治运动,是海宁皮影戏遭遇毁灭性打击的重要原因,好在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及时挽救,才使它保留了薪火。

  1953年,重整旗鼓的海宁皮影戏出现了暂时的繁荣,但接下来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皮影戏又演不起来了。“破‘四旧’时,海宁有16箱道具全被大火烧毁了”,老徐说,此后20多年他都没演过戏。

  “我61岁从羊毛衫厂退休时,海宁文化系统的一名干部突然找到我说,海宁要恢复皮影戏,让我找了6个老艺人,组成了最后的一个皮影戏班,此后我们应邀到乌镇、杭州宋城和新西兰等地演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03年回来后,就在盐官景区演出。但再过两天,演出合同到期了,我们也老了,皮影戏该怎么办呢?”老徐的话中流露着一种忧伤。

  将派4人学艺

  现在的盐官皮影戏班里虽有5人,但4名老者的年龄均在61岁以上,按徐二男的话来说,4名老者中,也只有他和81岁的平伯荣是真正从事皮影戏演出的。

  好在老徐的担忧已引起盐官景区管委会浙江钱江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重视。该公司领导表示,海宁皮影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他们一定创造条件,让皮影戏艺术发扬光大。等9月观潮节一过,该公司将派4名年轻人向徐二男拜师学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