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上海地产
 第A26版:投资理财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深度报道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08版: 新都会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i”在新天地亮起来
——独家探访国内唯一一家国际访问者中心
宋宁华


  如果你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地理不熟,却想好好了解一番当地的风土人情,你会怎么办?

  来自巴西的乔斯·艾利阿斯是一个初来中国的“背包客”。不过,他却完全没有茫然,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招“独门秘诀”,靠着一个小小的“i”字符号,他自如地游历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原来,帮助乔斯的这个神秘“i”字,是国际上通用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的标识,目前中国只在上海设立了一家。这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已吸引了6万多人先后造访,成了许多外国朋友来上海后踏访的“第一处”。

  几天前,上海市国际访问者中心主任曹仲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中心成立3年多来背后的故事。他说,希望通过开启国际访问者中心的窗口,为更多海外来客们点亮一盏宾至如归的“灯”。

  空间不大  信息很全

  新天地是上海的时尚地标,也是来上海的外国友人必到之处。在“中共一大会址”旁,一处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的石库门上,悬挂的白底蓝字的“i”字标识十分醒目。推开玻璃门,“上海市国际访问者中心”的大字扑面而来,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八方来客。

  记者环顾四周,访问者中心的内部空间并不算大,不过20多平方米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齐整的展示柜上,按照不同类别摆放着各种信息资料,涵盖了文化娱乐、旅游景点、实用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

  记者随意在展示柜上抽取几份,发现都是最新的信息,比如10月份要开始演出的昆剧全本《长生殿》、11月份将在上海举行的网球大师杯等。想要“玩转”上海,这里的资料足够详细,除了上海的整体情况介绍,浦江游览具体上船地址、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线路等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查到。

  “这里不但可以满足外国游客短暂观光的需求,对于那些要在上海驻留一段时间、甚至要在此生活的人,也可以从这里获得不少信息。”曹仲华介绍。果然,在实用信息方面,有“境外人士就医指南”、“境外人士就学指南”等各种信息,还提供了具体单位和联系电话。还有抽取式的资料柜,里面有按上海的经济、行政区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交通、绿化等类别的专业介绍,“SARS期间,‘老外’们对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十分关心,这样的介绍很受他们欢迎。”

  游览上海  先来信息中心

  记者驻留的1个小时里,先后有七八名外国朋友走进访问者中心,或拿资料,或咨询问题,其中来自巴西的乔斯·艾利阿斯表示,自己是第二次来这里了。

  乔斯·艾利阿斯住在上海的国际青年旅社,喜欢背包自助游。“在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信息咨询中心,提供当地的主要资料信息,也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所以我每到一处旅游,首先要去那里。”在上海居住点附近的酒店里,他拿到一份免费的英文上海地图,当他发现上面有个熟悉的“i”字符号时,十分兴奋,马上找到了这里,根据这里取得的资料,游玩了上海的主要景点,“这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由于地方不熟,乔斯很难找到上网的地方,但上海国际访问者中心却提供了一定时间的免费上网,“这在欧洲很多地方也是没有的,十分方便。”他为此再度前来,赞不绝口。

  为了方便像乔斯这样的来访者,中心还通过多媒体自助查询的方式,让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的信息资料,也可以自助播放DVD和电子像册浏览上海的景点资料,或用触摸屏查询上海旅游信息库的资料。

  开门3年  接待6万多人

  “随着上海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士来上海参加会议、投资和游览观光等,但过去我们的外宣工作常常是着眼于‘到国外宣传’,有时候外国人到了中国境内反而难以了解中国。”曹仲华介绍,为了消除这种“灯下不亮”的现象,2004年8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牵头建设,并与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卢湾区人民政府和瑞安集团等单位合作,上海的“灯下亮窗口”——上海国际访问者中心应运而生。

  从2004年6月试运行开始,每天上午10时到晚上10时,这盏灯总是如约点亮,日日无休,来访的客人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多,“根本关不上门”。截至今年8月31日,中心共接待访问者64492人,其中80%以上来自境外,最多的是欧美客人。旺季时候,一天就要接待近200人。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还将中心的地址、电话及网址等信息刊登在宣传手册上,便于为英国访客提供帮助。

  而对于来宾们五花八门、有时甚至显得“希奇古怪”的问题,工作人员们耐心一一解答。比如有“老外”询问:“在哪里可以看到中国小脚女人?”工作人员一面向他解释,现在中国女性早已解放不再缠足;一面建议他到石库门博物馆看看,那里有些旧时代的照片和展品。

  中心虽好 可惜太少

  随着访客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响,很多外国朋友把这里当成了信得过的“家”,有事就找中心。前段时间,“韦帕”台风来袭,许多外国朋友纷纷打电话来中心询问,“台风厉害吗,我们需要撤退吗?”“我订的航班还能飞吗,需要改签吗……”

  对这些询问,中心工作人员一一接听,先不随意回答,而马上发动自己的“后援团”。一方面,“962288”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和中心保持“热线联系”,一同为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积极与气象台、机场联系,请他们提供权威、及时的信息。

  但也常常有“老外”来访后问,类似的国际访问者中心在上海还有几家?当得知目前只此一家,“老外”们听了不免失望,对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而言,这实在太少了。

  对此,曹仲华解释,建一个国际访问者中心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选择的地点应该是外国游客常去的地方,往往寸土寸金;而人员、维护成本每年需几十万元,还不包括政府各部门免费赠送的书刊、宣传资料等费用。这家访问中心之所以能成立并运作到现在,正是政府、企业共同出力的结果。

  尽管空间有限,中心努力尝试“螺蛳壳里做道场”,通过科学调整展示柜的摆放等,使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中心还开设出更多服务访客的项目,如现场订票、引进外文书籍等,为访客提供一门式服务,少跑几趟冤枉路。

  市政府新闻办黄凯介绍说,在巴黎,几乎每个区都有这样的信息中心,一些地区采用流动的车辆,停泊在外来宾客多的地方,几个车门可以平放下来,用于摆放信息资料,供游客免费领取。日本则选择一些资质好的旅行社,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向游客发放免费资料。这样的他山之石,值得上海借鉴。    本报记者 宋宁华评论070925108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