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身影 迷人的微笑 ——志愿者为女足世界杯热情服务的故事 俞剑 鲁哲 |
|
女足世界杯期间,在虹口足球场内随处可见上海青年志愿者红色的身影,她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展现不同的微笑。 那一天,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亲临赛场,在贵宾席入口,忙于为贵宾们戴腕带的志愿者没顾得上立正行礼,而布拉特却对志愿者投入工作的状态感到满意,高声连说三次:谢谢! 为观众们奔忙 每场比赛开赛前后,都是检票组巡视志愿者陈佳妮最忙碌的一刻。 “有一名残疾人观众找不到入口通道,请帮忙来带领一下!” “有三名德国朋友检票后掉了球票进不了看台,快来协调一下!” 绕着偌大的足球场,这名华政经济法大二学生和同伴们在一圈圈的巡视中,为素不相识的观众解决小小的难题:把残疾人观众通过无障碍通道送到专用的座席上;与安保耐心解释粗心的德国球迷犯下的小小“差错”。一圈又一圈,走一圈要十几分钟,他们和许多普通观众擦肩而过,而一旦帮人解决了问题,观众对他们的印象都是——“你们是志愿者啊?谢谢!” 奋战在赛场第一线的120名检票志愿者,工作强度是所有志愿者中最大的。一场比赛他们要手持POS机检验两万多张球票的真伪,开赛前1小时是在球迷入场高峰时段,分派在4个检票口的80个志愿者平均每分钟要检50张球票,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小时!在这群志愿者中,华政学生、澳门人嘉荣的经历颇为曲折。特地放弃半个假期赶回上海的他先是在冒雨培训后得了重感冒,后又接到家人病重的消息,但权衡再三后,嘉荣却一再坚持:“我一定要做好志愿者,不退出!” 在德国再相见 来自外贸学院的志愿者黄晓琳本以为为“无冕之王”服务,会是写写弄弄的差事,而最终落在她身上的任务却是“端茶送水”。 这名新闻中心休闲区的志愿者和她的几个伙伴,既能发挥创意,把食物饮料摆放得造型别致,也能动手做好休闲区的清洁卫生工作。遇到一名提倡素食主义的记者,他们为她端正地写好中文卡片,方便她外出就餐。让黄晓琳没想到的是,他们的热情工作赢得了记者的高度赞誉。德国《新德国》报记者劳赫·马帝亚斯除了称赞新闻中心的软硬件一流外,最喜欢的就是记者休闲区提供免费点心和饮料。劳赫有次取出一根2011年德国女足世界杯的证件吊带,套在黄晓琳脖子上,指着带子上的“see you again(再见)”的字样说:“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希望我们能在德国再相见!” 泰国记者雷加罗姆·阿努拉克每天必来新闻中心“报到”,他的手脚有轻微残疾,英语表达欠佳。每次,志愿者都能耐心倾听他的问题,并协助解决。家住虹口的上外附中志愿者鞠律太自告奋勇地一路小跑到电器店,替他购买电源插座转换器。开幕当天,雷加罗姆落了东西在酒店,拉上志愿者打车陪他往返宾馆取物。尽管很多事情并非“分内事”,但志愿者热情服务任劳任怨。 从维也纳飞来 志愿者的队伍里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他们来自港、澳、台甚至来自海外。赵英杰是外联部的一名志愿者,他从维也纳来。赵英杰是内蒙古人,从华师大毕业后去维也纳留学。今年3月得知招募女足世界杯志愿者,不远万里赶回上海参加球队联络官的面试。 由于球队联络官要和球队吃住在一起,而且工作时间断断续续,从4月到9月时不时地有任务,他飞来飞去不现实,工作人员劝他利用假期来上海做志愿者。“他自掏腰包从维也纳飞来,在上海借住在朋友的房子里。他放弃了假期的打工,来上海纯粹为了做志愿者,这种精神真让人感动。”志愿者工作部的工作人员张笑这样评价赵英杰。用赵英杰自己的话说:“年轻时,经历比金钱更重要。” 赵英杰前后为三名国际足联高级官员作一对一陪同服务,他的工作细致入微,“在为一名瑞士籍德国人服务时,我事先查询了相关报道,熟悉服务人员的观点,而且和他聊天时还用上了新学的瑞士德语发音。他就觉得我做过不少功课。”鉴于此,小赵服务的第二名官员就是第一名官员离开前主动推荐的。 赛场上,来自五大洲的16支女足国家队为赢得世界杯挥洒汗水;赛场外,青年志愿者为女足世界杯顺利进行而奉献青春。如一名志愿者在手记中所说:“女足美丽,志愿者同样精彩。成功与付出同在,精神与奉献同在,世界杯与我同在。” 本报记者 俞剑 鲁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