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一方天地 张培础 |
周卫平是一位勤奋钻研、埋头探索、值得关注的海上人物画家。 我与卫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相交相知,是师生,亦是画友。我们都曾有过一段业余画家的经历。曲折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物画家的艺术成长无疑是一种财富。曾经的艰辛和刻苦磨练,在美好的回忆中其实是一种生活、生命的享受。还记得卫平凉山归来后在我家的兴奋和激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一名业余作者,他会在万家团聚、欢度春节的大年初二,自费踏上空荡的列车,只身前往四川凉山的深山老林、木楼村寨采风写生。没有宾馆、巴士,没有灯光宴席,只有彝族兄弟木楼的一席之地、一张笑脸和一口水酒。他感慨,整个村寨专为他的一架相机、一本速写本、一个人办起了盛大的篝火晚会,怎不令他激动流泪。二十多年来,他三上凉山,同样的旅途还遍及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大凉山情结在他的彝族风情画中得到印证。你能说这不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我想这也决非当今的旅游者所能体验和感受的。 周卫平的这些作品中除了传递质朴的生活情趣,也倾注了他强烈的个性追求。造型上简约夸张的变异处理,构图上错位拼合的构成意识,墨色上清纯水墨泼洒和厚重粉质颜料的交叠对比,色调中灰层次和小块鲜亮色块的交相呼应,无不透出画家强烈的现代意识,烘托出画面凝重而浑厚的浓浓乡情。 近期新作的水墨戏曲人物中,浓淡、枯湿的墨色错落浑沌的线条,松散、斑驳的墨点,综合了石窟壁画的印象,民间门神的形式,并少许透露出儿童稚拙的造型,和谐地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相对工笔绘画,水墨写意的“意”字,本是一种边界模糊的意念表达,更是中国绘画中精神理念的精髓。正是写意为中国水墨的表现空间展示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容了天底下所有的水墨画家,当然也包括了周卫平。开拓吧,去寻找自己的一方艺术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