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动的都柏林特奥会 ——爱尔兰札记(四) 沙海林 |
中国派出特奥代表团参加2003年爱尔兰都柏林特奥运动会,让世人瞩目,令我终身感动。 在开幕式上,当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全场沸腾,出现一阵阵欢呼的热浪,现场气氛非常热烈。爱尔兰组委会方面专门邀请了作为中国大使的我、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副主任魏孟新出席开幕式。那天在驻爱尔兰的各国使节中,我和塞浦路斯大使、罗马尼亚大使和巴勒斯坦总代表,还作为名人被邀请参加了开幕式的入场式。显然,组委会非常重视下一届特奥会的主办国——中国。我注意到,在开幕式上一些世界演艺明星穿的衣服上特意印上中国长城的图案,在现场的大屏幕上一遍遍出现用简体中文打出的特奥会口号:“让我赢,如果不赢,也让我试试”,令人热血沸腾。在开幕式上火炬进场时,让中国人再次感到了骄傲和自豪,因为在场内传递火炬的8名运动员中,特意安排了一名中国运动员,并且跑火炬接力的倒数第二棒,而最后一棒由东道主爱尔兰的运动员跑完。 早在两年前,都柏林南部的布雷镇就被确定为“中国镇”,负责安排中国特奥代表团的社区活动。在仅有3万人口的小镇,竟然有近千人报名做志愿者。当时由于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疫情,所以爱尔兰政府曾做出要求中国不派代表团参加都柏林特奥会的决定。我记得,当时负责布雷镇的特奥会志愿者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表示将继续为中国队参赛做准备,“即使中国不能参加比赛,也会将筹集到的5万欧元寄给中国残联,以支持中国特奥事业”。全体志愿者一致表示,要为中国代表团的到来而坚持到最后。在经过一番周折后,当他们最后得知中国代表团要来参赛时,全镇都沸腾起来,其情景令人感动不已。 2003年6月15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批成员来到布雷镇。整个布雷镇像过节一样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亲人”,当天刚好是父亲节,布雷镇的许多父亲在这一天早早起来了,为迎接中国代表团一直忙到深夜。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父亲节。 6月16日,这是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写作的《尤利西斯》全部故事发生的一天。为纪念《尤利西斯》被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百部文学作品之首,爱尔兰人把每年的这一天作为纪念乔伊斯的一天。因为乔伊斯曾在布雷镇住过,布雷镇居民在这一天举行欢迎中国代表团的联欢活动,便显得格外有意义。联欢的现场气氛之浓烈,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段时间里,我处处感受到爱尔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在街上,不少爱尔兰人遇到中国运动员就会主动上来拉话:“你终于来了,欢迎你,祝你好运。” 6月20日,是中国代表团离开布雷镇入住都柏林奥运村的日子。布雷镇万人空巷欢送中国代表团,满街挥舞着的自制的五星红旗,满街响起“中国!中国!”的声浪。人们都自发地从屋子里跑出来,一些残疾人和老人在家人的帮助下也到屋外为中国运动员送行。很多男子汉和姑娘们都哭了,我们的运动员们也都哭了。这样一个动情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参加都柏林特奥会,有两位爱尔兰人最令我感动:一位是布雷镇接待委员会主席帕特·王斯,他是布雷镇整个接待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布雷镇的议员。他自己开着鞋店和食品店,但却放下生意,全力以赴接待中国代表团。还有一位是都柏林特奥会的首席执行官玛丽·戴维斯女士,她为中国代表团最终能够参赛做了很多工作。她后来因特奥会上突出表现被评选为2004年全爱唯一的一名杰出人士。 都柏林特奥会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从爱尔兰总统麦卡利斯到最早签名的“第一号志愿者”总理埃亨,从特奥会首席执行官戴维斯到遍布各地的社区居民和学生,整个社会体现了爱尔兰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上海特奥会即将拉开帷幕,我相信,上海特奥会留给各国人民印象的不仅有精彩,更会有触动心灵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