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商道传奇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 告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广告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专题
 第B37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A03版: 焦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负责人上午向本报记者揭开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身世——
中共“一大”第15位出席者露真容

邵宁 倪颖 雍榕

  ■ 从今天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有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
  ■ 尼克尔斯基档案封面

  本报记者  邵宁  实习生  倪颖  文

  本报记者  雍榕  摄

  86年前,他风尘仆仆从俄罗斯来到上海,走进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出席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会议进行到一半被迫转移,他也匆匆离去,之后便音信杳无。

  他就是尼克尔斯基,和马林一样,是出席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的代表。

  很多年以来,在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第三展厅,介绍15位出席者的版面中,只有14人的照片以及生平介绍,第15个人——尼克尔斯基处,却是一块空白。在大半个世纪中,这位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人物只有一个名字,他的模样不为人知,他的命运无人知晓。曾有俄国历史学者撰文称之为“被遗忘的中共‘一大’参加者”。

  最近,尼克尔斯基的生平之谜终于被揭开了。经过“一大”会址纪念馆20多年坚持不懈的寻找,俄罗斯、蒙古两国学者几乎同时发现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和档案,并将照片和资料送到了“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听说这一发现后,认为是中共创建史上的“重要成果”。一段历史的空白被填补了。

  今天上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副馆长张小红,向记者介绍了这一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

  女学者发现尼氏传奇一生

  多年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从未间断过解开尼克尔斯基之谜的努力。倪兴祥回忆:上世纪80年代,曾通过外交途径,致信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请求帮助寻找。这封信引起了前苏联有关方面的注意。

  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女研究员卡尔图诺娃接过了这项“解谜”工作。尽管她多方努力,也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却一直没有重大突破。直到去年,卡尔图诺娃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中央档案馆的帮助下,终于揭开了尼克尔斯基的传奇经历。

  原来,尼克尔斯基是军人出身的弗拉基米尔·阿勃拉莫维奇·涅伊曼的化名。他生于1889年,1921年成为俄共(布)党员,长期在前苏联远东地区工作。1921年6月,他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南下来到上海,与另一位来自荷兰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他和马林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然而,这位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革命者,命运却以悲剧告终。上个世纪30年代,涅伊曼成为前苏联“肃反”扩大化的牺牲品。1938年,他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被捕,很快便在哈巴罗夫斯克被枪决。1956年,前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

  尽管尼克尔斯基的生平渐渐浮出水面,但是,由于他身份特殊,照片一直未能找到。卡尔图诺娃教授曾向媒体呼吁,请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寻找尼克尔斯基的照片。

  俄罗斯观众提交珍贵照片

  今年6月29日,“一大”会址纪念馆有了意外收获。来自俄罗斯的参观者阿列克赛·布亚科夫,要求面见“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领导,称手头持有尼克尔斯基的照片。

  原来,布亚科夫是远东国立大学历史学教授,去年曾经来沪参观过“一大”会址。当时,同胞尼克尔斯基留下的那片空白,给他带来震撼。他决定回国后设法找到尼克尔斯基的照片,送交纪念馆。

  布亚科夫先后向尼克尔斯基工作过的数个边疆地区的档案馆致函查询,均无所获。直到俄罗斯有关方面向他建议,根据尼克尔斯基生平的一些线索,不妨向鄂木斯克州档案馆问讯。这封征询信在两个月后,终于有了让他喜出望外的回函。一张光盘中,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尼氏人事档案封面,另一张是带有尼氏本人头像的履历表。据称,档案馆中还有尼克尔斯基几十页的文字资料,他的本名与化名均有明确记录,其自传中还披露自己去过上海工作。

  这一发现,令“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负责人激动不已。不过,他们仍有一丝担心:布亚科夫提供的东西会不会因为是孤证,而不被史学界采信呢?

  蒙古学者的发现再添佐证

  幸运的是,今年8月,一个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电话向倪兴祥传递了一个喜人的消息:蒙古国学者又找到了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可与布亚科夫提供的照片对照判断。

  原来,早在2001年,蒙古国人民党的一位负责人到上海“一大”会址参观,也发现墙上照片的空缺,回国向蒙古国研究共产国际历史的著名学者朝伦·达西达瓦询问,能否找到尼克尔斯基照片?2005年,达西达瓦到中国呼和浩特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又听到中国同行向他提出同样问题。尼克尔斯基之谜,引起了这位学者的浓厚兴趣。

  2006年的4月、9月、10月,达西达瓦先后3次赴俄,泡在与尼克尔斯基可能有关的多家档案馆、博物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查到了尼氏的生平履历。然而,他本人的照片极难查获。直到他的朋友库尔斯利用工作便利,在鄂木斯克州的专业档案馆终于发现了尼克尔斯基的2张照片!

  达西达瓦立即通知他在中国的朋友,并相约今年9月,一起远赴上海“一大”会址纪念馆,送交这2张珍贵的照片。

  9月12日,当达西达瓦拿出照片后,倪馆长一看,2张照片中,一张与布亚科夫提供的尼克尔斯基上世纪30年代的照片完全一样,另一张是新发现的,是他在上世纪20年代的英姿——离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时间更近。

  这个历史悬念,终于解开了!

  【焦点背景】

  尼克尔斯基生平

  尼克尔斯基,原名弗拉基米尔·阿勃拉莫维奇·涅伊曼。

  ● 1889年2月10日生于贝加尔湖巴尔古斯区

  ● 1916年至1917年在第16西伯利亚步兵预备团等当列兵

  ● 1920年4月转入红军

  ● 1921年起为俄共(布)党员

  ● 1921年在俄共远东区书记处工作。远东区书记处机构内设领导委员会,设中国处、朝鲜处、日本处等4个分支机构。尼克尔斯基在中国处工作

  ● 1921年6月间,他代表远东国际间谍处、远东国际书记处、赤色职工国际这3个机构来到中国,来中国时使用的名字为尼克尔斯基。同年7月23日代表共产国际,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在会议上讲话

  ● 1922年到1925年在远东边区全权代表处间谍科工作,曾在满洲里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 1925后,在远东边区工作,曾任远东边区领导委员会外事处处长

  ● 1933年到1935年,在远东边区内务部管理处工作

  ● 1935年到1937年,为原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领导委员会第七处全权代表,曾到中国从事过地下工作

  ● 1938年2月,在哈巴罗夫斯克,尼克尔斯基以“间谍罪”被捕,同年9月2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被枪决

  ● 1956年11月8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为尼克尔斯基平反昭雪

  (蒙古国达西达瓦教授提供)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