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千亩蔬菜地的大学生菜农 杨建正、 曹刚 |
| ||
| ||
| ||
|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曹刚 文 葛文,29岁,大专学电焊,本科学会计,毕业一年后,从钢铁厂辞职,一头扎进菜田。如今,新农民葛文在宝山月浦、江苏太仓等地拥有近千亩蔬菜基地,日产蔬菜约3吨。他就住在田头破旧的矮平房里,日复一日在菜田里忙活。 工人家庭走出农民 葛文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爷爷是钢铁厂老劳模,爸爸是电工。他学有色金属焊接,1998年大学毕业,进了专业对口的广东珠江钢铁厂,不久后自考拿到会计本科文凭。 在广东,他发现吃菜心和芥蓝较流行,但空运到上海,成本高,价格贵。他去蔬菜科技研究所取经,买了些种子。“我想试一试,把广东芥蓝和广东菜心引种到上海。” 1999年,葛文辞职回上海种菜,父亲大怒。别说大学生,如今就连世代种田的农民都不愿种菜。“爸爸强烈反对,坚持让我留在工厂,就差没跪在地上求我了。”他至今记得父亲当年的训斥:“哪有土地里刨出金子的?”母亲站在他这一边,以5年为期,让儿子试试看。 2000年初,被许多人不解的眼光注视着,葛文落户宝山区月浦镇,承包20亩农田,当起了菜农。 夫妻常住田头破屋 雇农民、买地膜、整地……他和普通农民一样,住在田头破旧的矮平房里,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忙碌。2000年4月23日,第一批收获的100多公斤菜心顺利卖掉,葛文记忆犹新。 去年,他在月浦镇买了一套新房,却很少去住。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00天“窝”在田头破屋里。成家后,小屋的常住人口又多了一个。 走进10平方米的小屋,“纷乱”扑面而来。水泥地上的灰尘随处可见;墙角散落着几件脏衣服;旁边是半碗方便面、半根油条和几个没洗的碗。 “我们俩都太忙,没空整理。况且我一直认为,太整洁的,是宾馆,不像家。家应该有家的味道。”葛文话音刚落,屋顶传来几声轻响。“那是老鼠,个头特大。我老婆起初很害怕,现在早习惯了。” “我耕田来你卖菜” 葛文和妻子徐其霞的爱情故事,听起来并不浪漫,甚至有些乏味。 徐其霞小葛文3岁,江苏盐城人,做蔬菜批发销售生意。在曹安市场上,他俩的菜摊相隔不远,一来二去就混熟了。 2002年的一天,葛文大大咧咧地问徐其霞:“我想和你搞对象,行吗?”两双卖菜的手,从此牵到了一起,2003年3月19日他们领了结婚证。 婚后,葛文的蔬菜基地越做越大。他主抓基地生产,妻子负责批发销售。小两口“我耕田来你卖菜”,几乎把全部精力献给了蔬菜。 “我们一年只去二三次市区,去年陪她逛徐家汇,还迷路了。”葛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人家谈恋爱逛商场,我们逛菜场。”去年,他们去北京玩了一趟,这是相识后的第一次旅行。 “喜欢绿油油的颜色” 2004年,葛文当了爸爸。 那是一个雨天,女儿出生时,雨停了。葛文灵机一动,推翻早已想好的名字,给女儿取名“雨婷”。说到雨,葛文又爱又恨:“没雨不行,蔬菜长不好;雨太猛更不行,把菜都砸坏了。” 小雨婷很少光顾父母的田头小屋,因为没人陪她玩。女儿偶尔来一次,夫妻俩连忙抓紧时间陪她。 “我就喜欢当农民,喜欢种菜。”葛文说,“每天早上起床,走出门,看到一大片菜田,心情舒畅。我喜欢绿油油的颜色。” 详细 070927125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