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投资理财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商道传奇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广 告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广告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专题
 第B37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有心致函本报 记者调查踏访原址
外马路上还有清代老仓库

林明杰

■ 外马路上的百年老仓库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本报讯 (记者 林明杰)读者陈一诚日前致函本报说,日前读了本报关于“黄金荣旧仓库改造为创意园区”的报道后,不禁想起外马路上还有一座建于光绪32年(1906年)的百年老仓库。

  他在信中称,这座老仓库原名大储栈,系清代光绪年间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所建。据悉,该库所在地区已划为世博会用地范围,他希望有关部门保留这个建筑。

  昨天下午,记者根据信中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外马路574号。只见那是一栋钢筋水泥结构、黑砖墙体的三层楼老建筑。但建筑内空无一人,铁门紧闭,而且反锁。建筑外墙下部刷了一行大字:“实施整治战略,营造良好环境”。再看周围的建筑,大多也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一带看来果然是要进行改造了。

  由于工作关系,陈一诚于1951年初识大储栈。大储栈有库房两栋,北栋建于先,名为西大储栈,南栋造于后,叫做大储新栈。两库均为三层,共占地10亩,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标高18米。在改革开放前,它是那一带的最高建筑。仓库里的大楼梯很奇怪,每级台阶又宽又长又低,原来早期仓库没有机械化,一定要靠工人人力挑、抬、背、扛。这种楼梯,正是为适应工人劳作的需要设计建造的。大储栈的历史,原本为棉花仓库,沦陷时为日寇占据,内存大量军用物资,四周密布岗哨和电网;抗战胜利后,继续堆存军需物资。上海解放后由解放军接管,清仓后划归港务局。1951年5月由市土产公司使用,最后成为市药材公司一所仓库。自上世纪50年代起,它几乎储存着供应全市的主要中药材,所有贵重中药,全部集中储藏在此。

  据记者昨天获得的初步消息,这栋建于光绪32年的百年老仓库不会因为世博会被拆除,而是可能进行改造。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