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传承的面塑艺术之家 庞兆麟 |
| ||
| ||
|
◆ 庞兆麟 不久前,首批166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被中国文联审定并命名,上海的“面人赵”——面塑大师赵艳林获此殊荣。赵艳林继承父亲赵阔明的技艺,又传授给了儿子陈凯峰。通过三代传承,“面人赵”不但后继有人,而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星中,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1 历尽沧桑 精心揣摩 面塑从街头走进艺术殿堂 在民间艺术领域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面人赵”,就是面塑大师赵阔明的代号。赵阔明,满族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由于家境贫寒,十八九岁的赵阔明从北京步行到天津打工谋生。后来拜天津著名面塑艺人韩英为师,为他从事面人艺术奠定了根基。回北京后,他背着箱子,穿街走巷,捏面人度日。因为手艺不高,销路不好,到了晚间再拉人力车,借以糊口。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反复观摩,潜心研究,赵阔明的面塑技艺有了显著提高,已经到了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境地。一小块面团(面粉调和而成),经他一搓一捏,雄赳赳的武士、婀娜多姿的古代仕女、笑容可掬的老寿星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于是,“面人王”这个诨名就不胫而走,闻名遐迩。后来,人们又给他冠上了一个新的代号,叫“面人赵”。 1950年,赵阔明携妻来到解放后的上海定居并发展面塑工艺。他为了让群众接触面塑、了解面塑,在襄阳公园设摊经营。同时,他满怀激情,配合各项宣传活动,塑造了不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面塑作品,深得人们赞赏。由于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被吸收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不久又被任命为工艺美术研究室副主任。随后,他参加了中国农工民主党。从此以后,赵阔明创作热情高涨,陆续捏制了《世界人民大团结》《友谊长存》《列宁十月》等极富教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作品,还经常接待外宾,向外宾展示并介绍面塑艺术,深受外宾欢迎。 经过赵阔明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创新,面塑从街头走进了艺术殿堂,成为受人青睐的一朵工艺美术的奇葩。他的作品不断地刊登在报刊上,还拍成电视片,广为流传。作为面塑艺术大师,赵阔明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那赤诚的爱国心,得到社会的公认,因此曾多次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和上海市人民代表。他退休后,以至在病中,还念念不忘如何传承面塑,如何提高面塑的艺术水平。 为了使传统的面塑后继有人,赵阔明生前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在北京美术工厂任职的郎绍安(代号为“面人郎”);一个就是自己的长女赵艳林(即“面人赵”的第二代传人)。 2 刻苦钻研 不断创新 青出于蓝胜于蓝 赵艳林是赵阔明的长女,因耳濡目染,从小就模仿父亲捏面人。1959年,19岁的赵艳林被吸收进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当上了父亲的徒弟。在父亲的直接传授和指导下,她刻苦钻研,反复琢磨,同时还揣摩其外祖父、中国近代泥塑名家潘树华(是赵阔明的老师)的经典之作,因而在技艺上长进特快,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艳林为了创作古代戏曲人物面塑,结识了著名京昆剧艺术家盖叫天、俞振飞、李玉茹等人,向他们讨教戏剧人物造型,和他们一起切磋技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致成为她面塑中的一个强项。她还善于塑造当代人物、反映儿童生活,深受各阶层市民和儿童欢迎。在突破“千人一面”、首创微雕面塑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成功多类面塑配料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还注重江南民俗的研究,在吸收姐妹艺术长处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南派”风格。 数十年来,赵艳林先后为70多个国家的外宾展示面塑技艺,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和献艺。她曾获得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得克萨斯州州长及新奥尔良市、休斯敦市等市长签发的荣誉公民证书和金钥匙。由此,她的知名度就与日俱增。 1988年,赵艳林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时,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和动画家万籁鸣都为她题写赞语,被誉为“神奇的手”。她的艺术业绩被收录入《中国民间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等辞书,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赵艳林的丈夫陈恩华退休前也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他在从事微雕创作的同时,对丈人赵阔明和妻子赵艳林所从事的面塑极为关注,经常忙里抽空,为他们准备材料,制作道具,甚至还走访多家化工厂,去寻觅能使面塑不霉变的高分子合成物。如今,陈恩华退休了,他还协助妻子到中小学去传授面塑技艺。因此,实际上他也是面塑的传承人。 2005年,赵艳林和丈夫陈恩华(微雕专家)一起被命名为上海首批“工艺美术大师”,是唯一的一对“伉俪大师”。作为面塑大师,赵艳林的家里一定摆满了面塑作品。可是,当笔者到她家去造访时,却见到了出其不意的情景:为了不使面塑作品受潮变质,她几乎把所有的面塑作品都藏入樟木箱和衣柜,而衣被等物却被打包堆在房间的一角。可见,她对自己的面塑作品是何等的珍爱。 今年6月,从北京传来令人惊喜的消息:赵艳林作为“面人赵”的嫡传被命名为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得到中国文联授予的奖牌和证书。东方电视台《城市发现》栏目编导闻此喜讯,特地赶到赵艳林家拍摄了专题片。 3 朝气蓬勃 积极开拓 “面人赵”后继有人 赵艳林的独生子陈凯峰,童年时跟随父母一起上下班,在工艺所里观看外公和妈妈捏制面人,看得几乎出了神,使他对面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是把面人当作玩具玩,后来灵巧的小手居然也捏起面人来了。他捏成的《老鼠嫁女》,极富童趣,得到外公和妈妈的夸奖。他还捏了成套的大灰狼,受到外国客人的喜爱,或赠送给外宾,或作为礼品和外国客人交换。当他考进上海师大美术系学习后,除了画油画,还学习雕塑。他借鉴雕塑的理论,来指导面塑的实践,从而提高了面塑的技艺。 陈凯峰师大毕业后,被分配在四平中学当美术教师。他先是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教学生学面塑;后又把面塑引入美术课,作为特色课来上,深受学生欢迎。在陈凯峰的指导下,几位学生先后为两位“神六”宇航员和三位来访的美国宇航员捏制面人,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深得中外宇航员的赞赏。 2006年6月,陈凯峰应邀参加中法文化年·马赛“上海周”的活动。在“上海周”期间,陈凯峰当众表演面塑,得到法国观众的青睐和一致好评。当法国观众争购他的作品时,他只能夜以继日地赶制,虽然忙得劳累不堪,但为了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友情,也就觉得无比欣慰! 当妈妈赵艳林被命名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时,陈凯峰深情地说:“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要以‘票友’的身份,传承外公和妈妈所从事的面塑技艺,使这朵深受人们喜爱的奇葩能够生生不息,永远流传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