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节目舞台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书评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资讯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广告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座多是外地人

杨文杰


  本人经常在苏州乘坐公交车,发现让座的多是外地人。这不,今晨应友人邀请喝茶,登上车,刷完卡,没走几步,一位少女立即起身,对我说:“您老坐!”我谢着接受了她的帮助,心中涌动感激之情。姑娘满口外地乡音,是进城打工的“新苏州人”。

  记得媒体曾有过报道,一位老人乘公交,感慨万千写了一首《绝句》:“今日乘公交,归家泪满巾。一车站立者,都是老年人。”实事求是地说,那时我很有同感。现在,经过“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后,就我乘坐公交车时的观察,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大增多,虽然尚未成风,至少倍受鼓舞。不过,要特别指出的是,让座的乘客中,外地的多于本地、年轻的多于中年、女青年多于男青年。结合今晨乘车所感,我亦得一绝:“今日乘公交,归家心难平。起身让座者,多为外地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的揣度是,外地人大多前来城市寻找谋生机遇,面对如此繁荣、如此古老文明的城市,心里想的是要站牢脚跟,就要学会谦让,融入新的环境,于是就在行动上自觉表现出来,排队上车,主动让座;而一些老城里人则缺少这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多了些许老资老格、啥也无所谓的惰性,于是,任凭车上广播“请给老弱病残者让座”,他只当耳边风,或闭目养神,或往窗外观景。总之,精神因素在起作用。

  我想,一座城市的灿烂文明,是一代接一代人创造的成果。要再创辉煌,仍然需要老城里人和新城里人协同努力。其中,作为“地主”的老城里人有N个理由,应该付出更多。听多位朋友说,上海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其他城市,也存在“让座多是外地人”的情形,这篇拙作或许可以对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引子”。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