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多是外地人 杨文杰 |
本人经常在苏州乘坐公交车,发现让座的多是外地人。这不,今晨应友人邀请喝茶,登上车,刷完卡,没走几步,一位少女立即起身,对我说:“您老坐!”我谢着接受了她的帮助,心中涌动感激之情。姑娘满口外地乡音,是进城打工的“新苏州人”。 记得媒体曾有过报道,一位老人乘公交,感慨万千写了一首《绝句》:“今日乘公交,归家泪满巾。一车站立者,都是老年人。”实事求是地说,那时我很有同感。现在,经过“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后,就我乘坐公交车时的观察,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大增多,虽然尚未成风,至少倍受鼓舞。不过,要特别指出的是,让座的乘客中,外地的多于本地、年轻的多于中年、女青年多于男青年。结合今晨乘车所感,我亦得一绝:“今日乘公交,归家心难平。起身让座者,多为外地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的揣度是,外地人大多前来城市寻找谋生机遇,面对如此繁荣、如此古老文明的城市,心里想的是要站牢脚跟,就要学会谦让,融入新的环境,于是就在行动上自觉表现出来,排队上车,主动让座;而一些老城里人则缺少这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多了些许老资老格、啥也无所谓的惰性,于是,任凭车上广播“请给老弱病残者让座”,他只当耳边风,或闭目养神,或往窗外观景。总之,精神因素在起作用。 我想,一座城市的灿烂文明,是一代接一代人创造的成果。要再创辉煌,仍然需要老城里人和新城里人协同努力。其中,作为“地主”的老城里人有N个理由,应该付出更多。听多位朋友说,上海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其他城市,也存在“让座多是外地人”的情形,这篇拙作或许可以对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