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等优秀学生自投门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常春藤大学加入“生源争夺战” 唐昀 |
|
提起全球高等教育,都知道美国是佼佼者,尤其是常春藤大学,更是从来不愁生源。然而近年来,随着欧洲高校吸收国际学生的条款越来越诱人,同时亚洲国家大力加强自身的高校建设,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源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连常春藤大学这样的老牌名校都不得不放下身段,投身进来。 美国优势削弱 这个新学年开始前,中国观众也许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电视画面:一群亚裔模样的年轻人,在强劲的音乐中跳舞弹吉他。这不是什么音乐舞蹈班广告,而是美国政府吸引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宣传片。它要传达的信息是:美国欢迎中国学生。 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花大力气向国外推介自己的教育制度。美国国际贸易部长弗兰克·拉文说:“从世界各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竞争都更为激烈,所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美国不是唯一行动起来的国家,新的潮流趋势正在改写全球教育格局。各国政府,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正以前所未有的投入改善他们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遗余力地提升其国际知名度。欧洲国家将各自的教育体系统一起来,使之更具吸引力。私立学校则在先前从未涉足过的发展中国家全面登陆。 从前,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从来都是坐等优秀学生自动投奔其门下,如今,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美国现阶段依然保持着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全球前100所大学排名中,约有一半在美国。但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加强了对学生签证的控制,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美国不再欢迎外国人。结果,“9·11”之后的3年里,美国招收的国际学生每年下降2.4%。 国际学生总体的队伍在迅速壮大,如今全球约有250万人留学国外,然而美国在这个市场上的份额却在不断缩小。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2000年至2005年间,最热门的6个留学地点中,美国的增长幅度最小,只有17%,而同期法国为81%,日本为108%。 群雄逐鹿上演 竞争激烈的另一个表现是,高知名度大学不再集中于某几个国家,而是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 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关于全球高校知名度的排名一向为人认可。这些年来,美国在前10位中始终占有8席,英国占有剩下的2席。但10名之后的排名,则变化巨大。《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编辑约翰·欧利里说:“今年前200名名单中,至少出现了30多个不同国家,我想这一数字还会继续增长。” 战争已经打响 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等都名列这一榜单前20名。这些最具竞争力的大学在争取优秀生源方面各有奇招,最流行的做法是增设国外教学基地,开展联合颁发学历证书的国际项目。比如,法国著名的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允许学生在法国校区和新加坡校区自由选课。今年6月,它与清华大学联合开设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越来越多的学校在采取类似竞争措施。美国教育理事会今年5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印度131家私立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了联系,英国近一半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提供教学服务。 国际教育学会会长艾伦·古德曼说,国际化正是所有高校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亚洲国家留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为防止人才流失,各国加强本国高校建设,积极争取人才回流。 今年早些时候,马来西亚宣布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教育中心,在2010年前实现10万外国人留学马来西亚的目标,这一人数是目前的两倍。 为了吸引最好的教授前来任教,新加坡多所大学提供十分诱人的薪金,完全可以与美国顶级大学相媲美。而年轻学者的年薪也大多超过18万美元。 英语教学是美国和英国高校最大的优势。近年来,为提高吸引力,许多亚洲国家的大学也开始实行全英语教学,这对美英高校构成很大威胁。韩国延世大学、高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都新近开设了全英语本科课程。日本早稻田大学早在2004年就设立英语学院。中国许多一流大学也逐年增加全英语教学科目。 面对来自亚洲高校的挑战,一些传统的“留学基地”纷纷打出广告,加入到生源争夺大战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这曾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今年2月,美国宣布将于明年投入100万美元,向中国和印度播放美国高校教育宣传片。英国3月公布的国内大学调查显示,79%的大学和学院今年将扩招国际生源。7月,法国政府宣布,2012年前将投资500万欧元用于大学教育现代化改革。 而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共享正是未来最成功的教育机构要为年轻人提供的。做好准备吧,更多的美国学生将以北京为家,更多的中国学生则将在波士顿加入啦啦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