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 生态回归 ——建筑大师谈建筑之一 蔡熙福、倪既新 |
| ||
| ||
| ||
| ||
| ||
| ||
| ||
| ||
|
◆ 倪既新 文 蔡熙福、倪既新 摄影 阴阳合成古已有之 中国民居历来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这是人所共知的原则和格局。蔡镇钰解释说,中国民居正是以阴阳合成的观念,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那就是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特别是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而院落和室内的过厅、穿堂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是气流集散的交汇处,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成功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等问题。 建筑大师的故土情怀 蔡镇钰出生于江苏常熟,父亲是位国画家。自幼承受江南水乡的滋润和华夏文化的熏陶,使他虽然曾在前苏联攻读博士学位时吃过洋面包,但是沉淀在心底的设计创作理念,仍然来源于那条中华文化深扎的根。所以说起中国的传统民居中所蕴涵的文化精华,除了有科学研究依据为理之外,他还有着深深的故土情怀: “中国民居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也是生态精神之一。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在很大程度上还能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都是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传统民居。” 蔡镇钰说,中国民居还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狭巷夹天,庭园深深……无论是北方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都藏风聚气地把崇岭、秀山、峻石、丛林、洞桥、道路与建筑和谐融合,使民居与大自然融会成一个整体。所以,风格虽然各异,却都体现了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天人合一,又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与思想。 传统建筑的现代性 他说,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不但应该凭它的独特性得以保留,而且,建筑的规划及审美理念精神中所包含的现代性等等方面,更亟待我们去研究与开发。 他认为,站在建设21世纪住宅的高度来看,在我们自己的传统中,在生态建筑方面,中国早就走在世界的前面了:当我们的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时,西方还远远没有注意到环境和人的问题。直到1860年,德国人才第一次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但也只是针对动植物而言,不是对建筑来说的。西方的建筑生态学也刚刚形成。而从我国古代哲学里却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亮点,在时空上都是超越了西方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源共生再生理念,本身就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只有继承了这样民族特色的建筑,才能真正成为 “国际一流”的建筑。 “21世纪人们对家居的普遍诉求,就是人脉与生态的回归。” 建筑大师蔡镇钰这样论断。“所以,如何去创造既具有良好生态循环效果,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园区的环境,从空间、景观、人文及智能化的设计中追求人与大自然圆融的效果,是当前我们中国建筑界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他说:“中国的传统民居,其实是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理,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都包含了生态精神。” 蔡镇钰: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勘察设计建筑设计大师。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城市空间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兼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从事建筑创作40多年,主持过大量工程的建筑设计和方案设计,获奖20余项。主要作品项目有:上海市国际卫星通信地面站、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国家体育场、上海曲阳新村居住区、上海电信大楼、上海地铁一号线室内外环境设计、上海新世界商城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