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赋予了坚硬冰冷的钢铁生命。钢铁的融合超出了“雕”和“塑”的基本概念,让创作者直接与金属材料进行沟通,去体验雕塑艺术的语言。它不同于传统的泥塑和石雕,它更为直接地与素材本身进行交流,激发出创作者的想象力。
周文浩的作品《鸭子的太阳》中,鸭子憨态可掬的模样和泛着幽幽青光的色彩,化解了机械的硬朗;而在另一个作品《雀巢》中,坚硬冰冷的钢铁代替树枝,给鸟巢更结实的支撑力,脆弱的鸟巢与“钢枝”形成对比,极具视觉冲击。
在钢铁雕塑的制作过程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进行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随意自由地构建和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形态,于是,作品更具有了自然性和创造性。焊接技术的运用,把雕塑家带到材料的物性之中,而把物性的广义诗意带到了雕塑的艺术表达之中,使作品具有了词汇异常活跃的艺术语言。
这次在上海大学03雕塑系学生的金属焊接雕塑课作品汇报展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喜的作品。卫恺的作品《同谋》中,那张表情怪异的脸,在钢铁的映衬下,更加引发观者对扑朔迷离的案发现场的思考;王之旻的《不知名生物之一》,则以夸张的几何造型,用棉花和钢铁两者材质的软硬对比,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恣意想象的空间。
钢和铁被安置到最合适的位置,焊接在一起,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这些素材便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些散发着灵感和冲动的、带有浓郁的后工业主义气息的雕塑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次强悍的“力量美学”。 卢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