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孙雪芬4年前提出书面意见后,本市重点督办教育公建配套建设,任务即将完成—— 36所缺配学校一个也不会少 姚丽萍 |
新房子造好了,却没有建学校,搬进新家的孩子们遭遇“上学难”。4年来,全市大基地建设中36所缺配学校的建设,成为市人大重点督办项目之一,这个任务到今年底将全面完成。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本市教育公建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 书面意见重点督办 2003年,市人大代表孙雪芬向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书面意见,反映住宅小区教育公建配套设施不足,一些居民区入学矛盾突出。孙雪芬建议,市政府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和管理,使住宅建设和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进行,要改进配套资金的使用方法,调整学校建设标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配置到位。 这份书面意见得到10位代表联名附议。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城建环保委员会决定:重点督办这一书面意见。 联席会议推动立法 2004年起,市政府设立了“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建委牵头,财政、教委、发改委、规划和房地局等相关部门全部“加盟”。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必要时及时召开,特别邀请来自教育一线的市人大代表参与。 新建住宅配套,不仅会遗漏学校,还可能遗漏其他生活必需设施。所以,联席会议从讨论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延伸到社会事业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联席会议积极与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城建环保委沟通,加快地方立法草案的起草、论证。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政府的提请,及时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规定》,明确:新建住宅竣工验收合格后,配套设施应具备居民入住的基本条件,并取得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方可交付使用。 还缺一所明年建成 到去年底,绝大部分学校建设任务已完成,仅剩下上南十街坊规划公建配套学校建设项目。1988年,开发商在此搭建临时用房,安置南市区动迁居民临时过渡,但配套学校一直未建。2004年,这个地块的学校建设问题被列入市人大监督项目。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城建环保委认为:这里缺乏教育公建配套设施,有历史原因,但黄浦区和浦东新区政府有责任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今年6月,市教委召开两区协调会决定:2008年9月1日前,完成这个地块的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进展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向社会公示。本报记者 姚丽萍 详细 0709291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