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节日文娱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 广 告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 广 告
 第A24版:目 击
 第A26版:深度报道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上海人家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 载
 第B10版:阅 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心脏日”前夕,专家们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病时抢救及时——
心脏病,一半猝死可以预防

施捷


  明天是第七届“世界心脏日”,作为今年本市全民倡议“与健康心脏同行”活动的发起者之一,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和上海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魏盟教授更愿意谈及的,是最基本的防治意识问题。

  危害最大

  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约有15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在中国,每天有7000人、每12秒钟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发年龄,有30%以上在60岁之前。

  更令人忧虑的是,我国目前总共有1.6亿高血压患者,4000万糖尿病患者,1.6亿人群血脂异常,2亿人体重超标,6000万人肥胖,而且城乡差别不大,中年人与老年人患病率接近。“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等,这是各种危险因素多年不断累积的结果。”

  预防途径

  健康的生活方式   

  葛均波、魏盟对记者说:“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这句话引自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曾经说过的“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心血管病)一半的死亡”。两位教授诚恳地介绍说,曾是冠心病“发病大国”的荷兰,经过持续大规模综合性健康教育,冠心病死亡率在20年间下降了50%。前苏联通过法律和教育措施反对酗酒,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下降了三分之一。美国先后成功劝阻300万人戒烟,结果是心脏病患者较40年前减少了40%。“远离肥胖,少吃盐,多吃水果蔬菜,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情,定期体检”。健康生活方式,是我们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有效途径。

  抢救及时

  懂得胸外按压法   

  当马季、侯耀文等多位演艺名人突然病逝的消息传来,人们猜测死因与心脏有关,却似乎又都对抢救中“措手不及”表示无奈与遗憾。

  有权威统计数据称,我国每年“心脏骤停”的发病人群有54万,幸存者小于1%。除去遗传性疾病的原因,各类心脏疾病均可导致“心脏骤停”,其中尤以冠心病、心力衰竭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为大多数。

  遇到“心脏病发作”事件,专家教我们:

  ■ 如果病人以气急为主,呈休克状态,应嘱其放松心情,平卧静待救护车送医院急救,有条件的则先充分通风或给予吸氧;

  ■ 如果病人大叫一声倒地,突然之间脉搏消失意识全无,可以考虑是“猝死”发生。在场的人应立即将双手掌重叠于病人胸骨下端处,用力以每分钟100次的速度持续进行“胸外按压”,直至病人心脏复跳或救护人员到达。  首席记者 施捷

  详细 070929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