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节日文娱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 广 告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 广 告
 第A24版:目 击
 第A26版:深度报道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上海人家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 载
 第B10版:阅 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言电影到底可以走多远?

张艺


  《疯狂的石头》里道地的四川话掀起了一股方言热,一时之间,银幕上充满了南腔北调。日前,正在拍摄中的张一白新片《迷果》、宁浩的新片《银牌车手》,以及将于10月12日与观众见面的《光荣的愤怒》,都套上了“方言电影”的模式。以至于很多人把方言当成了中国电影的新“救星”。

  由来已久 方兴未艾

  我国的方言电影其实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抓壮丁》。 近年来,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中用了陕西方言,后又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用了河北方言;顾长卫的《孔雀》用了武汉话。这股方言热在年轻导演中仍是方兴未艾:贾樟柯在《站台》《任逍遥》《世界》中都用了自己老家山西的方言;陆川的《寻枪》让主人公说起贵州话;李玉的《红颜》、王光利的《血战到底》里都用了四川方言;陈大明的《鸡犬不宁》里角色一张嘴就是河南话…… 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方言电影不但没有受到地域性的局限,《疯狂的石头》等成功的范例更使其走向全国,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贴近真实 渲染幽默

  其实,方言电影曾经的淡出和如今的红火都有其客观背景。当年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在银幕上几乎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方言在电视小品中幽默效果的显现使大众再次对方言焕发热情。另一方面,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操着各地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又以其鲜活自然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说:“为什么有的电影会用河南话、山西话,而不用普通话?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近年来以《疯狂的石头》为代表的方言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生活的原生态,更是刻意地渲染出一种喜剧效果。影评人、编剧程青松就指出:“第六代导演和宁浩运用方言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追求纪实美学风格,后者是追求夸张的、戏剧性的商业效果。”

  谨慎使用 关注内容

  不过,在专业人士眼中,很多方言电影的成功并非归功于人物口中的特殊腔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认为,越是小众的电影越允许方言表现真实感,但是如果要扩大影响,还是要以普通话为主。“《疯狂的石头》如果没有字幕的话很多人会看不懂。如果方言到处乱飞,不但观众对方言的新鲜感会降低,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受到影响。”

  市场的选择似乎也印证了专家的这一看法。《疯狂的石头》和《鸡犬不宁》两部影片在偏北方的地区票房成绩更好一些。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冯小刚,他前些年电影中的人物满嘴北京方言,但近来他的影片却大都用普通话,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电影的票房仅仅局限在北方。正如周星所说,电影无论用普通话还是方言,内容都是第一位的。国产片从方言电影热中领会和借鉴的,应是核心的创意和求新求变的态度,而非玩弄嘴皮子的皮毛功夫。       本报记者 张艺

  评论 070929111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